“逆”全球化趨勢凸顯,半導體“國產替代”勢頭正盛
2021年上半年,美、韓、日、歐盟陸續公布了半導體戰略。中國的半導體計劃正在籌備中,據稱或將投資1萬億美元。初步統計,未來5-10年內,至少有1.5萬億美元資金投入半導體領域。此背景下,“國產替代”的熱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2021年“逆”全球化趨勢凸顯
隨著2021年Q2,各國/地區相繼公布全新半導體戰略,進一步彰顯了大家在半導體供應鏈上的野心。此前,半導體行業一直很重視全球分工合作,但最近“全球半導體競賽”的主要參與者,紛紛宣布加大力度建設半導體全產業鏈,這透露出一個相當嚴峻的信息——即半導體供應鏈正在“逆”全球化。
作為國內半導體行業從業者,大家如何理解半導體的“逆”全球化趨勢?所有受訪者均向《國際電子商情》分析師表示,“逆”全球化并非最優選擇。
江蘇潤石副總經理董晨解釋說,從國家信息化產業安全及企業供應鏈安全方面來看,發力半導體全產業鏈建設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伴隨美國不可靠實體清單越來越長,來自該國的制裁及長臂管理,將是懸掛在中國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也許,將來半導體產業會像糧食產業一樣,既是經濟技術問題又是安全問題。
董晨還感嘆說:“有的國家把半導體當作一種制裁手段,以為會產生四兩撥千斤的影響。中興、華為事件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促使半導體產業不能只考慮效率和經濟問題。正如我國領導人所說的‘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未來,國家將集中力量解決一系列卡脖子技術,作為半導體領域的從業者,我非常感謝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對此我深感責任重大!”
據曦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MO王潔判斷,半導體行業的“逆”全球化趨勢或將持續一段時間。“我國有足夠的實力來建設完整的產業鏈,在滿足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會維持一定的對外輸出能力,這是‘發展與合作并行’,對內要突破核心技術,對外要保持合作。相信經過一定時間的調整之后,我國將成為半導體領域的主導國。”
方寸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葉智輝說:“全球化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國際分工、促進經濟結構優化、促進多極化發展等方面的價值更為明顯,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體現了對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態度。我們擁有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還要健全的工業產業鏈,面對‘逆’全球化趨勢,我們更應該持續優化結構、補齊短板,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半導體“逆”全球化趨勢,不可避免會造成全球產業資源的浪費。川土微深圳分公司總經理王峰稱,“半導體產業各環節,從半材料、設備、EDA軟件、制造工藝到封測加工,都是需要沉淀多年的基礎技術。大部分國家很難支撐全產業建設,‘逆’全球化讓各國投入基礎研究,較之潛心專研各自擅長的技術,反而減緩了行業的發展。”
市場競爭格局或被改寫
正如前文大家所討論的,半導體的產業鏈條非常復雜且長,單一國家或地區很難擁有完整的產業鏈,一旦全球分工合作模式被打破,勢必會出現競爭格局的改變。而中國半導體在新的市場格局中有望突出重圍。
董晨對此表示贊同。他列舉了四個例子:第一,之前很多客戶害怕承擔試錯風險,不愿意采用國產芯片,如今大家考慮到供應鏈安全和產能問題,更愿意嘗試國產芯片;第二,政府也在扶持一些產業的國產化,如信創市場,這是國產半導體企業發展的好時代;第三,為保證半導體人才的穩定輸出,國家制定了長遠的人才培養規劃,包括成立集成電路大學、高校微電子專業擴招等;第四,內循環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求,為半導體芯片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內循環是實現自主可控的必要條件,當我國突破產業鏈的關鍵點之后,雙循環發展動力將會更足。”王潔指出,單一國家或地區建設完整產業鏈確實有難度,在某些環節一定會遭遇“卡脖子”現象。正因為全球分工模式被打破,大國開始重視發展產業鏈。不管是從國家戰略層面來思考,還是地方政策和企業自身來考量,我國都在積極建設半導體全產業鏈,尤其是產業鏈中相對尖端的領域。“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會做得更好。”
創易棧創始人程東海從芯片的設計、生產、封測流程來切入:“在芯片封測環節,我國封測企業頗具優勢。去年的全球TOP 10封測企業中,中國(含臺灣)企業占了8席,市場份額高達65%;在晶圓制造環節,28nm以下(含14nm、7nm)芯片的制造工藝,仍是制約我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的瓶頸,它所必需的光刻機技術、應用軟件,因采用了美國的自主知識產權,受到該國政府的約束;在芯片設計環節,國內高端芯片的設計能力較強。不過,該環節約70%的工作量來自芯片驗證,目前芯片驗證平臺巨頭主要來自美國,這代表中國的自研芯片也受制于別國。此外,半導體腐蝕材料也是短板之一。以上環節都是短期內無法跨越的坎,需要我們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取得關鍵性技術的突破。”
各國針對半導體產業鏈的布局,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縮影。半導體產業鏈的核心要素有技術、人才、資本、市場等,我們相信,只要在核心要素上持續發力,未來中國將躋身為尖端半導體器件的主要生產國。
“國產替代”成為主流趨勢
近年來,中美貿易關系持續惡化,整個半導體行業都在呼吁“國產化替代”。因中美經貿關系不穩定,一些企業不太敢用外國品牌,但又擔憂國產品牌性能的穩定性。國內半導體廠商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創易棧程東海總結說,客戶出現顧慮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原廠和客戶的信息不對稱。國內半導體品牌琳瑯滿目,缺乏合適的平臺把“能否穩定持續供貨”“品質是否有保障”“有哪些應用案例”等信息對稱化;第二,技術服務跟不上,產品落地應用難。大家用慣了國外芯片,對國內芯片的操作不熟悉,這是國產替代的一大障礙。
董晨坦言:“這種情況已經比前幾年好了很多。首先是國內半導體的確在快速成長,給了客戶越來越多的信心;其次是供應鏈安全及國產化趨勢,使得客戶愿意給國內原廠更多機會。”
在他看來,國內原廠得從三個方面來著手——針對產品品質,嚴格把控流程。從研發階段,到批量生產,到應用測試,各個環節重重把控;針對產品性能,不斷追趕指標。加強研發的投入,建立校企合作,為打造高性能產品提供支持。針對客戶合作,追求雙贏。之前很多芯片專為歐美大客戶設計,無法很好的滿足國內客戶的需求,原廠要走進客戶的產品設計,更好的服務客戶。
在2019年,國際貿易沖突升級后,大家的思維有了轉變。由于進口產品的供應鏈風險較高,一些代表性企業開始嘗試國產品牌,讓行業形成了良性向上的趨勢。王潔表明,這要求國產品牌保證創新性,能通過“秀肌肉”來消除的客戶的疑慮。
王峰認為,國產品牌可通過不斷升級產品性能,來建立技術壁壘和核心優勢,還要注重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從客戶系統方案出發定義產品。他以川土微電子為例,從2020年下半年到現在,該公司推出了包括隔離器芯片、接口芯片在內的近10款新品。
葉智輝強調說,過去客戶選用國外芯片看重產品性能和供應穩定,現在受地緣政治影響,國外廠商無法保證及時供應。國產芯片廠商想要得到客戶的認可,一定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按照國際一流大廠水平、高標準、嚴要求設計產品,確保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唐海南對“國產化替代”持理性的態度,他指出國內中低端產品替代比較強,但高端微處理器和存儲器目前無法全部替代,尤其是汽車零部件,這類芯片的認證周期長,短期內很難有國產替代方案。
國產品牌還需哪些努力?
前文討論了,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意義。受地緣政治影響,“逆”全球化趨勢冒尖,“國產替代”漸成主流。在此背景下,國產品牌和器件還要做哪些努力?
董晨強調工藝。“現在,國內更關注數字芯片工藝,例如7nm、5nm等卡脖子技術,但較少關注模擬芯片工藝,其實國內外模擬芯片工藝的差距也很大。”
王潔認為是創新。“我們正處于從無到有的階段,即國產替代階段,需注重提升自研產品的各項標準,并在此基礎上有一定的創新。”
程東海表示是市場營銷。“當前,國產品牌商把精力投注在研發、設計上,但最缺乏相應的市場營銷投入。正是品牌曝光度低,導致客戶對品牌的認知度低。另外,國產品牌相對分散,傳統的線下技術服務效率低、人力成本高。若讓國產品牌快速實現替代,配套的技術服務必不可少。就技術服務層面而言,從線下轉到線上是必然趨勢。”
“2020年,中國半導體制造業的規模達到2560.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2.8%,這意味著,我國半導體產業結構正逐漸良性發展。”葉智輝引用了賽迪顧問的數據表示,這一波國產替代浪潮,促進了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國產品牌應把握時代機遇,持續技術突破,自研創新,做好人才儲備和技術經驗積累。
- 上一篇:解開謎樣的等離子熱問題… 2021/9/27
- 下一篇:多家晶圓廠已加碼SiC供應 202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