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開搶半導體人才,向全球前500大頂尖大學招手
2023-4-6 10:33:21??????點擊:
近幾年芯片緊缺一直是全球熱議的話題,與此同時,半導體人才的搶奪戰也風起云涌。
據SEMI統計,全球75%的半導體企業認為缺乏相關人才,截至2022上半年,全球主要芯片制造商已累計宣布價值超過3700億美元的擴張計劃,這意味著芯片企業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更大規模的招聘。
為了招攬人才,從歐盟到美國,從韓國到印度,各國政府都在加大對其芯片人才的補貼力度,都期望以提高薪資和補貼的方式吸引及留住人才。
去年日本半導體制造設備企業東京電子表示將追加發放平均30萬日元的夏季獎金,發放對象為日本國內外的普通員工。韓國三星電子發放了相當于5個月工資的特別獎金。美國則越來越重視產學聯合。
在中國,不僅大陸地區人才缺口巨大,臺灣地區也面臨IC設計人才短缺的問題。
中國臺灣地區經濟部負責人王美花表示,中國臺灣將向全球前 500 大大學畢業生招手,取消過去需兩年工作經驗等限制,無需工作經驗就可申請來臺。經濟部表示,通過國外攬才、國內培訓方式持續充實半導體人才,通過產學合作跟人才培育的條例,允許大學動用政府與民間經費設立半導體學院。預計 5 月底與 9 月還有兩次東南亞攬才團出發。
此外,今年針對東南亞國家辦理三場攬才團,帶中國臺灣廠商一起跟東南亞相關大學進行人才媒合,這些人才可以選擇「直接就業」或者「來臺就讀」。
中國臺灣地區經濟部官員指出,首次攬才團3月27~31日到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南洋理工大學(NTU)、馬來亞大學(UM)、拉曼大學(UTAR)等六所星馬頂尖學府辦理攬才活動。
以首次攬才團為例,經濟部表示,事前有先舉行在線說明會,讓大學生了解議題、先投履歷,不過現場發現,許多學生還會帶同學以及學弟妹前來,詢問發現,有些還是大三學生,也對征才活動非常有興趣,均表達如果明年還有這類活動會非常有興趣參與。
經濟部表示,后續兩次攬才團,預計5月底、6月初出發到菲律賓,9月可能到越南、印尼;如果今年成效不錯,自然也會有口碑效果,希望明年攬才團有機會持續拓展辦理。
經濟部表示,到當地面對面交流后發現,東南亞大學學生可能只知道臺積電、聯發科,但臺灣半導體設計、制造、封裝許多領域都在全球名列前茅,希望透過交流也加深其他國家學生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認知。
至于國內培訓部分,經濟部今年推出人才基地計劃,通過60~200小時課程培訓,協助想跨足半導體產業的人補足落差;同時,教育部也規劃半導體學院,積極培育人才。
據SEMI統計,全球75%的半導體企業認為缺乏相關人才,截至2022上半年,全球主要芯片制造商已累計宣布價值超過3700億美元的擴張計劃,這意味著芯片企業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更大規模的招聘。
為了招攬人才,從歐盟到美國,從韓國到印度,各國政府都在加大對其芯片人才的補貼力度,都期望以提高薪資和補貼的方式吸引及留住人才。
去年日本半導體制造設備企業東京電子表示將追加發放平均30萬日元的夏季獎金,發放對象為日本國內外的普通員工。韓國三星電子發放了相當于5個月工資的特別獎金。美國則越來越重視產學聯合。
在中國,不僅大陸地區人才缺口巨大,臺灣地區也面臨IC設計人才短缺的問題。
中國臺灣地區經濟部負責人王美花表示,中國臺灣將向全球前 500 大大學畢業生招手,取消過去需兩年工作經驗等限制,無需工作經驗就可申請來臺。經濟部表示,通過國外攬才、國內培訓方式持續充實半導體人才,通過產學合作跟人才培育的條例,允許大學動用政府與民間經費設立半導體學院。預計 5 月底與 9 月還有兩次東南亞攬才團出發。
此外,今年針對東南亞國家辦理三場攬才團,帶中國臺灣廠商一起跟東南亞相關大學進行人才媒合,這些人才可以選擇「直接就業」或者「來臺就讀」。
中國臺灣地區經濟部官員指出,首次攬才團3月27~31日到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南洋理工大學(NTU)、馬來亞大學(UM)、拉曼大學(UTAR)等六所星馬頂尖學府辦理攬才活動。
以首次攬才團為例,經濟部表示,事前有先舉行在線說明會,讓大學生了解議題、先投履歷,不過現場發現,許多學生還會帶同學以及學弟妹前來,詢問發現,有些還是大三學生,也對征才活動非常有興趣,均表達如果明年還有這類活動會非常有興趣參與。
經濟部表示,后續兩次攬才團,預計5月底、6月初出發到菲律賓,9月可能到越南、印尼;如果今年成效不錯,自然也會有口碑效果,希望明年攬才團有機會持續拓展辦理。
經濟部表示,到當地面對面交流后發現,東南亞大學學生可能只知道臺積電、聯發科,但臺灣半導體設計、制造、封裝許多領域都在全球名列前茅,希望透過交流也加深其他國家學生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認知。
至于國內培訓部分,經濟部今年推出人才基地計劃,通過60~200小時課程培訓,協助想跨足半導體產業的人補足落差;同時,教育部也規劃半導體學院,積極培育人才。
- 上一篇:2023全球LED顯示屏市場機遇與挑戰 2023/4/7
- 下一篇:全球汽車行業機器人部署達100萬,且電氣化正在驅動行業增長 20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