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的「快」,海康的「慢」
2020-6-21 17:56:01??????點擊:
沒有對錯,只是選擇。www.gjak.cn
行業內秘而不宣地將一眾公司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做 “重”,一步一步由點及面,做軟硬一體化,如此易于活下去,但擴展速度有限。
一類做“輕”,自上而下先面后點,聚焦生態平臺,如此利于擴規模,但變現周期較長。
京東與海康,看似毫無交集的兩家企業,實則皆為重模式下的標桿型玩家。
在互聯網圈,京東以做重聞名,從自營商品到自建倉儲,從自有物流到自家服務,難易一肩挑。
在安防圈,海康也以做重著稱,從軟件到硬件、從渠道到售后,甚至網線、螺絲釘均自給自足。
戰略打法之外,立足業務布局等維度,雙方也開始有了一些交集。
1
昨日最火,莫過京東。
恰逢 618,繼阿里、網易之后,22 周歲的京東,強勢登陸港股,二次上市。
前有購物節造勢,后有大趨勢托底。
上市首日,京東開盤漲 5.75%報 239 港元,市值超 7000 億港元。
當京東零售 CEO 徐雷上臺敲鑼的那一刻,似乎正告訴大家,京東正式邁入新時代。
2018 年 9 月,明州事件后,京東迎來了至暗時刻。
高管離職、友商崛起,內有兵變,外存強敵。
而后,其內部經歷了一場從上至下的大變革,涉及戰略打法梳理、組織架構調整等。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加碼 To C、重倉 ToB,To C 立身、ToB 立命。
C 端魚肉自不用贅言,京東的看家領地;而 B 端,則是京東比較陌生又必須咬牙開墾的圈外之地。
不管你相信與否,B 端戰場啟動之鍵已被按下,相關風口也正引發新一輪技術輸出的跨界之戰。
先看阿里,左手阿里云、右手平頭哥,未來十年 ToB 業務的底層技術已經慢火熬至,靜等風來。
再看騰訊,正舉集團之力,吹響產業物聯網號角,去年其第四季度企業服務收入已經比肩游戲業務占比。
復盤京東,亦不掉隊。
從外看,他們的三條 To B 戰線也已全面拉開:京東云、京東數科與京東企業業務。
京東 To B 版圖中,京東云與京東數科專注技術領域;京東企業業務則是整合京東技術,包含物流等基礎設施資源,服務整個 B 端市場的企業客戶。
2018 年的京東探索者大會(JDDiscovery)上,京東數字科技集團 CEO 陳生強高調宣布:
京東金融正式升級為京東數字科技,新的業務架構中,京東金融之外,還包括京東城市、京東農牧等新增業務版塊。
對于這次大升級,陳生強認為是再也自然不過地內在邏輯:
“從金融數字化到產業數字化,不過是一個自然進階的過程,我們積累了大量的 ToB 服務經驗,應該走到別的產業里去做嘗試。”
有意思的是,這顆自然進階的首粒落子,京東選擇了“城市操作系統“。
2
城市操作系統是智能城市落地與否的最關鍵一環,沒有之一。
它的作用是將數據模型標準化,譬如將 AI 和大數據算法轉化為模塊和組件,之后開放出來反哺生態。
一直以來,城市都缺乏一套整體的操作系統,正如 PC 機缺乏 Windows,而京東則想著為城市打造這樣一個 Windows。
為此,京東于 2018 年 2 月成立城市計算事業部,并請來了當時在微軟做了 12 年城市計算業務的鄭宇,執掌新部門。
在微軟,鄭宇是亞洲研究院城市計算領域的負責人,他提出了城市計算的超前理念,是城市計算領域知名學者,其現任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城市總裁、京東數科首席數據科學家。
底層城市操作系統之外,京東城市的產品體系還包括中間層的垂直領域平臺,最上層的綜合解決方案。
一來資源傾斜,二來人才加持。
今天的京東城市已經構建了六大垂直領域:包括公共安全、城市規劃、交通、環保、能耗和文旅。
以公共安全為例:
在產品層,京東巡檢機器人因為落地其“亞洲一號”倉而大放異彩。
從布控巡檢到信息采集再到警報聯動,它既可以通過自建地圖規劃巡檢路徑,又可以進行 360°的全方位視頻監控,實時上傳巡檢信息。
同時,它還可根據熱成像、溫度、濕度、煙感傳感器信息,融合判斷火情危險等級,自主召集附近的巡檢機器人同伴前來滅火。
在業務層,去年 9 月 27 日,京東還與普天軌道達成合作,加速安防硬件的智能升級,探索人工智能在城市安防多元場景的進一步落地。
即便如此,相較阿里、華為、騰訊、百度,在安防這個生意上,京東還是選擇了高舉高打,不知是時機未到還是壁壘待筑。
但至少,它已經有了一些小動作。
去年 7 月 12 日,雷鋒網 CCF-GAIR 2019 峰會上,鄭宇透露:目前京東城市的業務已經覆蓋了中國的 30 多個城市。
此外,京東云也已進入正軌,除了滿足電商平臺及其他業務的技術需求,還開始在公有云市場虎口奪食。
截至 2019 年,在 IDC 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中,京東云躋身中國公有云 IaaS 市場前十,同比增長 512%。京東云部署的 Docker 和 GPU 集群初具規模。
從電商到科技,羽翼漸豐的京東,正橫拓跨界游走 C 端之外,尋求更深、更大的迦南美地。
大刀闊斧的京東、大破大立的京東,在 2019 年收獲了不凡成績:凈收入 5769 億元,同比增長 44.1%。
幾個數字的背后,或許京東早已明白:
To C 的終局或是 To B,電商、物流打下的家底,或能拖引出一個萬億級 B 端服務市場富礦。
3
相比京東的大刀闊斧、大破大立,同是重模式的海康選擇了循序漸進、小步快跑。
去年讓海康最為頭疼的問題,或是來自國際政治勢力的不斷打壓。
即便如此,海康 2019 年還是交上了一份不錯的答卷:營收 577.51 億元,同比增長 15.88%;凈利潤 123.98 億元,同比增長 9.21%。
這份成績的背后,實則也是根據大環境的不確定性做的適時調整:
一是采取得當應對措施。對外,建立和完善遵循全球主要經濟體出口管制規定的合規體系;對內,摸底海康供應鏈內所有美國物料的情況,全面開展美國元器件的替代工作。
二是 AI 開放平臺的橫空出世。它適應了視頻物聯應用場景不斷碎片化的發展,滿足中小型用戶在 AI 方面的技術需求問題。
三是組織架構大調整。將原七大子行業的架構重組,劃分成了三大事業部,分別是:
PBG 事業部:面向公共安全領域,主營公檢法交通等 To G 市場;BBG 事業部:面向企業市場,主要是規模企業的業務經營;SMBG 事業部:面向渠道市場和中小微的企業市場。
此舉與其他大廠調整架構所起到的作用異曲同工:加深品牌認知、降低管理成本、優化組織關系、分工明確干大事。
去年三月,京東也將京東云、AI 和京東物聯三大地方軍整編為“京東智聯云”中央軍,槍口對外,統一作戰。
四是不停地高筑壁壘。海康已不聲不響地在光學鏡片、存儲、報警、SoC 芯片等安防上下游領域開展并購或加大投入。
四駕馬車并駕發力,將海康從最危險邊緣拉回正軌。
這一系列騷操作,算是應對復雜形勢的學習范本。但細思之下,又能察覺到絲絲端倪。
看似駭浪驚濤、波瀾不驚,海康卻似乎一直還在安防小池塘中短距離劃水。即便業務縱橫發展、螢石即將獨立、定位開始轉變。
今天的海康給人印象還是昨天那個海康,總結五個字:變得不夠快。
反看京東,成立十年,電商光芒開始耀眼;成立二十年,技術變革已然成型。
當你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賣貨平臺的時候,它已經在 AI、物聯網等 B 端市場風聲鶴唳。
但細想之下,“慢”好像又是刻在海康骨子里的氣質。
在接受雷鋒網 AI 掘金志專訪時,其總裁胡揚忠曾說:“急火煮出夾生飯,小火才能煲好湯。”
他還說,“技術創新領先半步就好,要緊密結合現有市場的兼容性,太慢就會挨打,太快大多在做無用功。”
4
沒有偉大的企業,只有適應時代的企業;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恰當的選擇。
先看海康,今日所取之成功,實際上是踩準了安防時代前行的每一個關鍵節點。
再看京東,順應歷史趨勢、尊重技術規律,尋求破局持續發力的典型跨界樣本。
先看海康,可以說是安防天花板限制了它,也可以說是穩中求進,徘徊在天花板附近等待機會。
再看京東,可以說為求突破來得一次完美蛻變,也可以說是刀口舔血,急于成長或會弄巧成拙。
先看海康,穩扎穩打、漸進創新、效率第一、結果導向,贏未來三年勝券在握,贏未來十年不確定性太大。
再看京東,高舉高打、顛覆創新、布局第一、過程導向,贏未來三年機會不大,贏未來十年機會不太小。
先看海康,智慧城市建設正當時,軟硬兼備、作風踏實,它依然是那個行業領頭羊,無論看中流量還是考慮布局,可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再看京東,中國新基建站上了風口,面對這個超大 BG 市場,它已經坐上了這方牌桌,至于能不能甩出王炸組合,還需靜待時間考證。
最新市值:京東 7231 億港元,海康 2819 億元。
行業內秘而不宣地將一眾公司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做 “重”,一步一步由點及面,做軟硬一體化,如此易于活下去,但擴展速度有限。
一類做“輕”,自上而下先面后點,聚焦生態平臺,如此利于擴規模,但變現周期較長。
京東與海康,看似毫無交集的兩家企業,實則皆為重模式下的標桿型玩家。
在互聯網圈,京東以做重聞名,從自營商品到自建倉儲,從自有物流到自家服務,難易一肩挑。
在安防圈,海康也以做重著稱,從軟件到硬件、從渠道到售后,甚至網線、螺絲釘均自給自足。
戰略打法之外,立足業務布局等維度,雙方也開始有了一些交集。
1
昨日最火,莫過京東。
恰逢 618,繼阿里、網易之后,22 周歲的京東,強勢登陸港股,二次上市。
前有購物節造勢,后有大趨勢托底。
上市首日,京東開盤漲 5.75%報 239 港元,市值超 7000 億港元。
當京東零售 CEO 徐雷上臺敲鑼的那一刻,似乎正告訴大家,京東正式邁入新時代。
2018 年 9 月,明州事件后,京東迎來了至暗時刻。
高管離職、友商崛起,內有兵變,外存強敵。
而后,其內部經歷了一場從上至下的大變革,涉及戰略打法梳理、組織架構調整等。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加碼 To C、重倉 ToB,To C 立身、ToB 立命。
C 端魚肉自不用贅言,京東的看家領地;而 B 端,則是京東比較陌生又必須咬牙開墾的圈外之地。
不管你相信與否,B 端戰場啟動之鍵已被按下,相關風口也正引發新一輪技術輸出的跨界之戰。
先看阿里,左手阿里云、右手平頭哥,未來十年 ToB 業務的底層技術已經慢火熬至,靜等風來。
再看騰訊,正舉集團之力,吹響產業物聯網號角,去年其第四季度企業服務收入已經比肩游戲業務占比。
復盤京東,亦不掉隊。
從外看,他們的三條 To B 戰線也已全面拉開:京東云、京東數科與京東企業業務。
京東 To B 版圖中,京東云與京東數科專注技術領域;京東企業業務則是整合京東技術,包含物流等基礎設施資源,服務整個 B 端市場的企業客戶。
2018 年的京東探索者大會(JDDiscovery)上,京東數字科技集團 CEO 陳生強高調宣布:
京東金融正式升級為京東數字科技,新的業務架構中,京東金融之外,還包括京東城市、京東農牧等新增業務版塊。
對于這次大升級,陳生強認為是再也自然不過地內在邏輯:
“從金融數字化到產業數字化,不過是一個自然進階的過程,我們積累了大量的 ToB 服務經驗,應該走到別的產業里去做嘗試。”
有意思的是,這顆自然進階的首粒落子,京東選擇了“城市操作系統“。
2
城市操作系統是智能城市落地與否的最關鍵一環,沒有之一。
它的作用是將數據模型標準化,譬如將 AI 和大數據算法轉化為模塊和組件,之后開放出來反哺生態。
一直以來,城市都缺乏一套整體的操作系統,正如 PC 機缺乏 Windows,而京東則想著為城市打造這樣一個 Windows。
為此,京東于 2018 年 2 月成立城市計算事業部,并請來了當時在微軟做了 12 年城市計算業務的鄭宇,執掌新部門。
在微軟,鄭宇是亞洲研究院城市計算領域的負責人,他提出了城市計算的超前理念,是城市計算領域知名學者,其現任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城市總裁、京東數科首席數據科學家。
底層城市操作系統之外,京東城市的產品體系還包括中間層的垂直領域平臺,最上層的綜合解決方案。
一來資源傾斜,二來人才加持。
今天的京東城市已經構建了六大垂直領域:包括公共安全、城市規劃、交通、環保、能耗和文旅。
以公共安全為例:
在產品層,京東巡檢機器人因為落地其“亞洲一號”倉而大放異彩。
從布控巡檢到信息采集再到警報聯動,它既可以通過自建地圖規劃巡檢路徑,又可以進行 360°的全方位視頻監控,實時上傳巡檢信息。
同時,它還可根據熱成像、溫度、濕度、煙感傳感器信息,融合判斷火情危險等級,自主召集附近的巡檢機器人同伴前來滅火。
在業務層,去年 9 月 27 日,京東還與普天軌道達成合作,加速安防硬件的智能升級,探索人工智能在城市安防多元場景的進一步落地。
即便如此,相較阿里、華為、騰訊、百度,在安防這個生意上,京東還是選擇了高舉高打,不知是時機未到還是壁壘待筑。
但至少,它已經有了一些小動作。
去年 7 月 12 日,雷鋒網 CCF-GAIR 2019 峰會上,鄭宇透露:目前京東城市的業務已經覆蓋了中國的 30 多個城市。
此外,京東云也已進入正軌,除了滿足電商平臺及其他業務的技術需求,還開始在公有云市場虎口奪食。
截至 2019 年,在 IDC 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中,京東云躋身中國公有云 IaaS 市場前十,同比增長 512%。京東云部署的 Docker 和 GPU 集群初具規模。
從電商到科技,羽翼漸豐的京東,正橫拓跨界游走 C 端之外,尋求更深、更大的迦南美地。
大刀闊斧的京東、大破大立的京東,在 2019 年收獲了不凡成績:凈收入 5769 億元,同比增長 44.1%。
幾個數字的背后,或許京東早已明白:
To C 的終局或是 To B,電商、物流打下的家底,或能拖引出一個萬億級 B 端服務市場富礦。
3
相比京東的大刀闊斧、大破大立,同是重模式的海康選擇了循序漸進、小步快跑。
去年讓海康最為頭疼的問題,或是來自國際政治勢力的不斷打壓。
即便如此,海康 2019 年還是交上了一份不錯的答卷:營收 577.51 億元,同比增長 15.88%;凈利潤 123.98 億元,同比增長 9.21%。
這份成績的背后,實則也是根據大環境的不確定性做的適時調整:
一是采取得當應對措施。對外,建立和完善遵循全球主要經濟體出口管制規定的合規體系;對內,摸底海康供應鏈內所有美國物料的情況,全面開展美國元器件的替代工作。
二是 AI 開放平臺的橫空出世。它適應了視頻物聯應用場景不斷碎片化的發展,滿足中小型用戶在 AI 方面的技術需求問題。
三是組織架構大調整。將原七大子行業的架構重組,劃分成了三大事業部,分別是:
PBG 事業部:面向公共安全領域,主營公檢法交通等 To G 市場;BBG 事業部:面向企業市場,主要是規模企業的業務經營;SMBG 事業部:面向渠道市場和中小微的企業市場。
此舉與其他大廠調整架構所起到的作用異曲同工:加深品牌認知、降低管理成本、優化組織關系、分工明確干大事。
去年三月,京東也將京東云、AI 和京東物聯三大地方軍整編為“京東智聯云”中央軍,槍口對外,統一作戰。
四是不停地高筑壁壘。海康已不聲不響地在光學鏡片、存儲、報警、SoC 芯片等安防上下游領域開展并購或加大投入。
四駕馬車并駕發力,將海康從最危險邊緣拉回正軌。
這一系列騷操作,算是應對復雜形勢的學習范本。但細思之下,又能察覺到絲絲端倪。
看似駭浪驚濤、波瀾不驚,海康卻似乎一直還在安防小池塘中短距離劃水。即便業務縱橫發展、螢石即將獨立、定位開始轉變。
今天的海康給人印象還是昨天那個海康,總結五個字:變得不夠快。
反看京東,成立十年,電商光芒開始耀眼;成立二十年,技術變革已然成型。
當你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賣貨平臺的時候,它已經在 AI、物聯網等 B 端市場風聲鶴唳。
但細想之下,“慢”好像又是刻在海康骨子里的氣質。
在接受雷鋒網 AI 掘金志專訪時,其總裁胡揚忠曾說:“急火煮出夾生飯,小火才能煲好湯。”
他還說,“技術創新領先半步就好,要緊密結合現有市場的兼容性,太慢就會挨打,太快大多在做無用功。”
4
沒有偉大的企業,只有適應時代的企業;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恰當的選擇。
先看海康,今日所取之成功,實際上是踩準了安防時代前行的每一個關鍵節點。
再看京東,順應歷史趨勢、尊重技術規律,尋求破局持續發力的典型跨界樣本。
先看海康,可以說是安防天花板限制了它,也可以說是穩中求進,徘徊在天花板附近等待機會。
再看京東,可以說為求突破來得一次完美蛻變,也可以說是刀口舔血,急于成長或會弄巧成拙。
先看海康,穩扎穩打、漸進創新、效率第一、結果導向,贏未來三年勝券在握,贏未來十年不確定性太大。
再看京東,高舉高打、顛覆創新、布局第一、過程導向,贏未來三年機會不大,贏未來十年機會不太小。
先看海康,智慧城市建設正當時,軟硬兼備、作風踏實,它依然是那個行業領頭羊,無論看中流量還是考慮布局,可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再看京東,中國新基建站上了風口,面對這個超大 BG 市場,它已經坐上了這方牌桌,至于能不能甩出王炸組合,還需靜待時間考證。
最新市值:京東 7231 億港元,海康 2819 億元。
- 上一篇:機械設計重要篇:電機的應用及經驗技巧 2020/6/21
- 下一篇:美國商務部新規:“有條件”允許美企與華為合作制定5G標準 20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