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市場冰火兩重天:消費級IC遭砍單,車規級IC仍緊缺
2022-6-9 11:36:05??????點擊:
進入到2022年,全球芯片市場供需悄然生變,可謂“冰火兩重天”。如今,各細分領域有了不同的表現——一方面是,智能手機、PC的需求疲軟,屢傳芯片廠被砍單的消息;另一方面是,車規芯片產能依舊緊張,車企采購仍靠“搶”。
消費電子市場需求疲軟:“砍單”成上半年關鍵詞
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大家普遍對行業持有悲觀預期。在2020年4月業內就出現了砍單傳聞,原因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終端廠不看好行情縮減了芯片訂單。但不曾想到,居家辦公、線上教育/會議需求激增,以PC、穿戴設備為代表的消費類產品,在2020年Q1開始逆勢增長,且這樣的行情延續了整整兩年。

圖1:2020-2021年IDC全球PC和穿戴產品各季度出貨量(單位:萬) 制圖:國際電子商情 數據來源:IDC
據市調機構IDC數據統計:全球PC市場扭轉了連續6年的下滑頹勢,2020年出貨量達到了3.026億臺,同比增長13.1%;2021年全球PC總出貨量為3.49億臺,比2020年增長14.8%,達到2012年以來的最高出貨量。全球PC市場在經過持續兩年的高景氣增長后,到2022年出貨量開始降低,最新Q1出貨量數據為8050萬臺,同比下降了5.1%。IDC分析師認,PC市場增速放緩與顯卡、高性能SSD等關鍵配件供應緊張有關。
而另一主流消費類產品——智能穿戴市場的表現持續強勁。IDC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4.447億只,同比上升28.4%;2021年出貨量達5.336億只,較之2020年增長20.0%,其中中國可穿戴市場出貨量近1.4 億臺。IDC評價說,2021年是可穿戴設備市場復蘇和市場進行結構化調整的一年——2021年腕戴設備向手表過渡/藍牙耳機向真無線耳機過渡,細分市場發展帶來價格段兩極化,線下渠道在地區市場下沉中作用顯著。
用戶對個人健康的關注度也顯著提升。帶有心率/血氧/心電監護的等功能的智能手表的滲透率越來越高。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達到1.28億塊,同比增長28.31%。進入到2022年Q1,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同比仍在增長,增幅達13%。
圖2:2020-2021年各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銷量單位:億部)制圖:國際電子商情 數據來源:Gartner
不過,智能手機的行情卻沒有PC和穿戴設備這樣景氣。據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突破15.5億部,到2021年出貨量降到14億部以下。另據Gartner公布的2020-2021年的數據,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只在2021年上半年呈現正增長,其他一年半時間里均是負增長。很顯然,手機廠商期待的“5G換機潮”并未蜂擁而至。
筆者認為可以分兩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是2018-2019年上半年期間,4G帶寬運行日益臃腫的APP越來越吃力,此時5G通信技術尚未商用,用戶抱著“舊手機還能湊合”的心態,等待5G機型的發布;第二階段是2019年下半年至現在,手機大廠紛紛發布5G機型,但5G資費和5G手機價格高于4G手機,且在功能上的創新稍顯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的積極性。
另外,還疊加了新冠疫情抑制需求、疫情后局部市場復蘇、智能手機零部件短缺等復雜原因,致使近兩年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產銷動力不足。到2022年1月,全球5G智能手機的滲透率剛剛達到51%。Canalys 2022年Q1的調查數據顯示,用戶的平均換機周期已超過28個月,甚至部分用戶的換機周期達到了4年或4年以上。
2022年上半年,市場主流的聲音認為,“消費電子市場陷入了低迷”,而“砍單”成為屢被提及的關鍵詞。“三星電子預計削減手機產量3000萬部,從3.1億部下修到2.8億部”“國內安卓手機品牌今年已削減1.7億部訂單,占原出貨計劃的20%”“2022年蘋果iPhone SE產量削減20%,Q2增加iPhone 13 Pro系列機型1000萬支”……
與此同時,市調機構的報告也透露出一些跡象。2022年1月底,摩根士丹利證券指出,聯發科為調控5G SoC庫存,已向臺積電刪減了部分Q2的4nm、7nm制程晶圓訂單;2022年3月,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表示,2022年蘋果手機和傳音手機的訂單減少了,智能手機行業正面臨結構性挑戰。郭明錤在5月下旬發布研報稱,聯發科和高通已削減2022年下半年的5G芯片訂單,前者主要削減了中低端產品,將第四季度訂單下調30%-35%,后者將高端驍龍8系列訂單下調約10%-15%。
種種跡象表明,2022年消費電子市場的發展預期不容樂觀。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積極“救市”,廣州、成都、南京、青島、太原、深圳、長春等多座城市大規模發放消費券,期待能通過直降、打折、滿減、立減等措施刺激消費、提振內需。以深圳市為例,2022年5月1日至8月31日期間,用戶在線下門店購買指定品牌的電子產品可獲15%的補貼,補貼最高累計達2000元。目前,各地政企合作的優惠政策還在進行中,具體能給市場帶來怎樣的作用,還需等后續各項數據的公布。
汽車芯片仍靠“搶”:下半年供需較上半年稍微緩和
去年曾有機構和企業預測稱,汽車行業缺芯現象在2022年將得到緩解。但到2022年上半年車規級芯片依舊緊缺,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甚至表示,上半年汽車缺芯狀況非但未緩解,反而還進一步惡化了。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半導體和汽車行業遭遇了沖擊。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3月因基礎設施遭到戰爭的毀壞,烏克蘭氖氣供應商Ingas和Cryioin暫停運營。Cryoin每月約生產1-1.5萬m3氖氣,Ingas每月生產約1.5-2萬m3氖氣,兩家供應商的產量約占全球的50%。當時多家晶圓廠表態稱,氖氣雖是芯片制造的關鍵材料,但用其量少,公司的氖氣庫存超過半年以上。
業內人士預估,短期內許多企業不會因缺少氖氣而出現供應危機。值得注意的是,到現在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100天以上,如果烏克蘭氖氣供應繼續受影響,預計從今年8月底開始,一些晶圓廠的氖氣庫存將會告急。屆時,全球芯片供應會面臨更大的壓力。
此外,今年3月28日至6月1日,歷時75天的上海封城事件給汽車產業帶來了較大的沖擊。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接近或超過50%的發動機、變速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池控制系統、減速器等企業聚集在長三角。很多零部件巨頭在上海設有總部或研發/生產基地,包括博世、采埃孚、麥格納、大陸集團、法雷奧等國際巨頭,以及均勝電子、寧德時代、福耀玻璃等國內巨頭。盡管這些大廠在疫情期間可跨地域調配,但汽車所需零部件最高達上萬個,產業鏈各環節環環相扣,任何一環節掉鏈子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受上海封城事件的影響,汽車供需兩端均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汽車市場受影響頗為嚴重。中汽協數據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1-5月,全國汽車銷量預計完成945.73萬輛,同比下降13.11%。同時,5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達到56.8%,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環比下降9.6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位于榮枯線之上。
車企也于上半年發布了減產、停產通知,特斯拉、華晨寶馬、東風日產、上汽通用、豐田汽車、上汽大眾、一汽大眾、蔚來汽車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減產——
4月13日,東風日產廣州花都工廠的部分生產線停產,一線、二線及三線的停產時間為4月14日至19日。東風日產方面表示,因為上海疫情,周邊的物流都無法正常安排,對生產計劃造成較大影響。據了解,該企業在上海有83家供應商,其中大部分是核心零部件廠商。
豐田汽車于5月24日宣布,6月原計劃生產的95萬輛汽車減少為85萬輛。因上海封城導致零件供應短缺,日本國內14座工廠28條產線中、10座工廠16條產線將在5月25日至6月3日期間停工,大多數產線停工3天、最長則停工5天。
威馬汽車CEO沈暉日前對媒體表示,近期汽車芯片又出現了一輪漲價的現象,按照漲價后的價格計算,智能電動汽車的芯片成本已經超過了電池包。何小鵬在其社交媒體上表態稱,一輛智能汽車芯片的絕對數量在5000顆以上,涉及幾百種,芯片缺貨最多的為價格便宜的芯片,而不是創業的芯片或是很貴的芯片。
再看汽車芯片供應商的情況。5月中旬英飛凌發言人對外表示,包括尚未確認的訂單,2022年1-3月英飛凌積壓的訂單金額環比增加了19.4%,達到了370億歐元(英飛凌2021財年營收約為111億歐元)。同時,意法半導體2022年的產能也已經售空,積壓的訂單達到了18個月左右。5月中旬有消息傳出,安森美車用IGBT訂單已滿,且暫時不再接單。多家分析機構表態稱,車用級IGBT的缺口已達50%,且短期無受控跡象。
所幸的是,上海已經在6月1日解封,相信隨著工廠復工、物流恢復,下半年汽車供需會比上半年有所好轉。不過,2022年下半年新增晶圓產能有限,汽車芯片大廠2022年的產能已經售空。筆者認為,2022年下半年的汽車供應鏈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與上半年相比供需情況會更好。
消費電子市場需求疲軟:“砍單”成上半年關鍵詞
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大家普遍對行業持有悲觀預期。在2020年4月業內就出現了砍單傳聞,原因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終端廠不看好行情縮減了芯片訂單。但不曾想到,居家辦公、線上教育/會議需求激增,以PC、穿戴設備為代表的消費類產品,在2020年Q1開始逆勢增長,且這樣的行情延續了整整兩年。
圖1:2020-2021年IDC全球PC和穿戴產品各季度出貨量(單位:萬) 制圖:國際電子商情 數據來源:IDC
據市調機構IDC數據統計:全球PC市場扭轉了連續6年的下滑頹勢,2020年出貨量達到了3.026億臺,同比增長13.1%;2021年全球PC總出貨量為3.49億臺,比2020年增長14.8%,達到2012年以來的最高出貨量。全球PC市場在經過持續兩年的高景氣增長后,到2022年出貨量開始降低,最新Q1出貨量數據為8050萬臺,同比下降了5.1%。IDC分析師認,PC市場增速放緩與顯卡、高性能SSD等關鍵配件供應緊張有關。
而另一主流消費類產品——智能穿戴市場的表現持續強勁。IDC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4.447億只,同比上升28.4%;2021年出貨量達5.336億只,較之2020年增長20.0%,其中中國可穿戴市場出貨量近1.4 億臺。IDC評價說,2021年是可穿戴設備市場復蘇和市場進行結構化調整的一年——2021年腕戴設備向手表過渡/藍牙耳機向真無線耳機過渡,細分市場發展帶來價格段兩極化,線下渠道在地區市場下沉中作用顯著。
用戶對個人健康的關注度也顯著提升。帶有心率/血氧/心電監護的等功能的智能手表的滲透率越來越高。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達到1.28億塊,同比增長28.31%。進入到2022年Q1,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同比仍在增長,增幅達13%。
不過,智能手機的行情卻沒有PC和穿戴設備這樣景氣。據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突破15.5億部,到2021年出貨量降到14億部以下。另據Gartner公布的2020-2021年的數據,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只在2021年上半年呈現正增長,其他一年半時間里均是負增長。很顯然,手機廠商期待的“5G換機潮”并未蜂擁而至。
筆者認為可以分兩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是2018-2019年上半年期間,4G帶寬運行日益臃腫的APP越來越吃力,此時5G通信技術尚未商用,用戶抱著“舊手機還能湊合”的心態,等待5G機型的發布;第二階段是2019年下半年至現在,手機大廠紛紛發布5G機型,但5G資費和5G手機價格高于4G手機,且在功能上的創新稍顯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的積極性。
另外,還疊加了新冠疫情抑制需求、疫情后局部市場復蘇、智能手機零部件短缺等復雜原因,致使近兩年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產銷動力不足。到2022年1月,全球5G智能手機的滲透率剛剛達到51%。Canalys 2022年Q1的調查數據顯示,用戶的平均換機周期已超過28個月,甚至部分用戶的換機周期達到了4年或4年以上。
2022年上半年,市場主流的聲音認為,“消費電子市場陷入了低迷”,而“砍單”成為屢被提及的關鍵詞。“三星電子預計削減手機產量3000萬部,從3.1億部下修到2.8億部”“國內安卓手機品牌今年已削減1.7億部訂單,占原出貨計劃的20%”“2022年蘋果iPhone SE產量削減20%,Q2增加iPhone 13 Pro系列機型1000萬支”……
與此同時,市調機構的報告也透露出一些跡象。2022年1月底,摩根士丹利證券指出,聯發科為調控5G SoC庫存,已向臺積電刪減了部分Q2的4nm、7nm制程晶圓訂單;2022年3月,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表示,2022年蘋果手機和傳音手機的訂單減少了,智能手機行業正面臨結構性挑戰。郭明錤在5月下旬發布研報稱,聯發科和高通已削減2022年下半年的5G芯片訂單,前者主要削減了中低端產品,將第四季度訂單下調30%-35%,后者將高端驍龍8系列訂單下調約10%-15%。
種種跡象表明,2022年消費電子市場的發展預期不容樂觀。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積極“救市”,廣州、成都、南京、青島、太原、深圳、長春等多座城市大規模發放消費券,期待能通過直降、打折、滿減、立減等措施刺激消費、提振內需。以深圳市為例,2022年5月1日至8月31日期間,用戶在線下門店購買指定品牌的電子產品可獲15%的補貼,補貼最高累計達2000元。目前,各地政企合作的優惠政策還在進行中,具體能給市場帶來怎樣的作用,還需等后續各項數據的公布。
汽車芯片仍靠“搶”:下半年供需較上半年稍微緩和
去年曾有機構和企業預測稱,汽車行業缺芯現象在2022年將得到緩解。但到2022年上半年車規級芯片依舊緊缺,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甚至表示,上半年汽車缺芯狀況非但未緩解,反而還進一步惡化了。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半導體和汽車行業遭遇了沖擊。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3月因基礎設施遭到戰爭的毀壞,烏克蘭氖氣供應商Ingas和Cryioin暫停運營。Cryoin每月約生產1-1.5萬m3氖氣,Ingas每月生產約1.5-2萬m3氖氣,兩家供應商的產量約占全球的50%。當時多家晶圓廠表態稱,氖氣雖是芯片制造的關鍵材料,但用其量少,公司的氖氣庫存超過半年以上。
業內人士預估,短期內許多企業不會因缺少氖氣而出現供應危機。值得注意的是,到現在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100天以上,如果烏克蘭氖氣供應繼續受影響,預計從今年8月底開始,一些晶圓廠的氖氣庫存將會告急。屆時,全球芯片供應會面臨更大的壓力。
此外,今年3月28日至6月1日,歷時75天的上海封城事件給汽車產業帶來了較大的沖擊。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接近或超過50%的發動機、變速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池控制系統、減速器等企業聚集在長三角。很多零部件巨頭在上海設有總部或研發/生產基地,包括博世、采埃孚、麥格納、大陸集團、法雷奧等國際巨頭,以及均勝電子、寧德時代、福耀玻璃等國內巨頭。盡管這些大廠在疫情期間可跨地域調配,但汽車所需零部件最高達上萬個,產業鏈各環節環環相扣,任何一環節掉鏈子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受上海封城事件的影響,汽車供需兩端均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汽車市場受影響頗為嚴重。中汽協數據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1-5月,全國汽車銷量預計完成945.73萬輛,同比下降13.11%。同時,5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達到56.8%,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環比下降9.6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位于榮枯線之上。
車企也于上半年發布了減產、停產通知,特斯拉、華晨寶馬、東風日產、上汽通用、豐田汽車、上汽大眾、一汽大眾、蔚來汽車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減產——
4月13日,東風日產廣州花都工廠的部分生產線停產,一線、二線及三線的停產時間為4月14日至19日。東風日產方面表示,因為上海疫情,周邊的物流都無法正常安排,對生產計劃造成較大影響。據了解,該企業在上海有83家供應商,其中大部分是核心零部件廠商。
豐田汽車于5月24日宣布,6月原計劃生產的95萬輛汽車減少為85萬輛。因上海封城導致零件供應短缺,日本國內14座工廠28條產線中、10座工廠16條產線將在5月25日至6月3日期間停工,大多數產線停工3天、最長則停工5天。
威馬汽車CEO沈暉日前對媒體表示,近期汽車芯片又出現了一輪漲價的現象,按照漲價后的價格計算,智能電動汽車的芯片成本已經超過了電池包。何小鵬在其社交媒體上表態稱,一輛智能汽車芯片的絕對數量在5000顆以上,涉及幾百種,芯片缺貨最多的為價格便宜的芯片,而不是創業的芯片或是很貴的芯片。
再看汽車芯片供應商的情況。5月中旬英飛凌發言人對外表示,包括尚未確認的訂單,2022年1-3月英飛凌積壓的訂單金額環比增加了19.4%,達到了370億歐元(英飛凌2021財年營收約為111億歐元)。同時,意法半導體2022年的產能也已經售空,積壓的訂單達到了18個月左右。5月中旬有消息傳出,安森美車用IGBT訂單已滿,且暫時不再接單。多家分析機構表態稱,車用級IGBT的缺口已達50%,且短期無受控跡象。
所幸的是,上海已經在6月1日解封,相信隨著工廠復工、物流恢復,下半年汽車供需會比上半年有所好轉。不過,2022年下半年新增晶圓產能有限,汽車芯片大廠2022年的產能已經售空。筆者認為,2022年下半年的汽車供應鏈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與上半年相比供需情況會更好。
- 上一篇:跌破建議零售價,GPU市場正全面走向供過于求... 2022/6/9
- 下一篇:第三批華為軍團成立,累計20個軍團,旨在業務多元化發展 20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