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為啥著急復工?高新技術全停擺,實在是耽誤不起
2022-4-20 15:17:11??????點擊:
上海按下“暫停鍵”有段時間了,很多企業已經坐不住了,華為余承東就出來喊話了,“上海如果還是不能復產復工,5月份之后,涉及上海供應鏈的科技工業產業都會全面停產”。
去年,上海市GDP達到4.32萬億人民幣,以單個城市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四,外商投資占比14%,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了20%。
上海為啥著急復工?高新技術全停擺,實在是耽誤不起
上海按下“暫停鍵”有段時間了,很多企業已經坐不住了,華為余承東就出來喊話了,“上海如果還是不能復產復工,5月份之后,涉及上海供應鏈的科技工業產業都會全面停產”。
上海為啥著急復工?高新技術全停擺,實在是耽誤不起
這還真不是危言聳聽。
去年,上海市GDP達到4.32萬億人民幣,以單個城市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四,外商投資占比14%,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了20%。
從財稅、轉移支付等財力貢獻上看,上海僅次于廣東,排名全國第二:
上海為啥著急復工?高新技術全停擺,實在是耽誤不起
上海“財力”有多強?
簡單類比下,2021 年來源于上海的國內稅收收入高達1.53萬億元(不含關稅),接近深圳全口徑稅收收入的2倍、寧波的5倍、青島的8倍、廈門的11倍。
所以上海著急復工,不是沒理由的,鈔能力的背后,是上海的產業地位決定的,再不復工,很多行業可能真得得煎熬了。
就拿開頭余承東重點強調的汽車行業來說,上海是產業鏈中最重要的區域。
上海的整車產能占全國的10.68%,多個整車品牌的大本營建在上海,現在都陪著上海一起按暫停:
特斯拉、上汽通用、上汽大眾、蔚來、小鵬汽車一個接一個地停產,連生產基地遠在河北廊坊的長城汽車都宣布,受上海、江蘇等地疫情影響,旗下坦克品牌暫停生產。
有人問,上海不是房價、地價特別高的都市嗎?怎么汽車工業都集中在這里?
地貴是不假,但中國汽車、新能源車的人才都集中在上海,就算是為了挖人也得待在這里:
其他地方就算給特別優惠的政策,想把這些工廠挖走也不容易,因為汽車配套的零部件廠商也集中在上海和周邊。
寧德時代、地平線等頭部供應商企業都在上海建設了生產基地,哪怕不在上海,也在隔壁的江蘇或者浙江。
整個長三角地區,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超過600家。包括博世、大陸、采埃孚、電裝、愛信、佛吉亞、布雷博在內的零部件國際巨頭,他們的中國總部全在上海。
特斯拉建在上海不是沒有原因的,產業鏈配套這個優勢其他地方還真不多。
反過來,供應鏈生產節奏一旦不穩定,整車就出不了廠,一輛車差一個零件都沒法生產。
2月份,博世蘇州一名員工被確診為無癥狀感染者,跟著長城和吉利的2月銷量數據就下滑了20.5%和46%。
博世蘇州隔壁有家工廠,叫三井銅箔,當時也停產,影響比博世更大, 因為他們的封裝用銅箔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
所以,何小鵬的朋友圈一點都不夸張:
別說中國的整車廠了,外國的整車廠都有影響。
位于日本的三菱汽車岡崎工廠4月11日至4月15日停產,原因正是該工廠生產的主力車型歐藍德所需零部件在上海的生產中斷。
除了汽車,中國的芯片產業也集中在上海。
上海有全國1/4的芯片產業規模,集聚了超過700家行業重點企業,被稱為中國“半導體第一城”。臨港、張江、漕河涇、松江、閔行紫竹等區域都有大型的芯片產業片區。
上海去年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2500多億元,增幅超過20%。
號稱“全村希望”的中芯國際,總部就在上海,前幾天廠區確診50個陽性,立馬停產。封裝測試龍頭安靠(上海)測出陽性,多部門停工,然后周圍的公司都瑟瑟發抖,金士頓、通用、高通的廠子,“藥茅”藥明康德的總部都在這里:
即使是還沒發現陽性的工廠,員工的生活,原材料和產品的物流運輸,都是問題。
從上海出發的卡車司機受到接收地疫情管控,無法正常送貨,外地入滬的司機則要接受14天以上的管控,造成外地供應商不愿往上海送貨,影響采購交期。
跟汽車產業類似,不僅上海的芯片廠商多,在隔壁江蘇浙江也建了配套。
江蘇南部靠近上海的昆山,據說當年是招商人員把一臺筆記本電腦拆開,緊盯其中1000多個主要零部件,一個環節一個環節開展招商的。
現在,昆山雖然不敢拍胸脯保證說一個不漏全部配齊,但是絕大多數零部件廠商都引進了。結果這次昆山管控,停工一大片,光是臺灣省企業就停了49家,可以想象有多少工廠受了影響。
除了汽車和芯片,搞科研的行業,也抱緊了上海的大腿,畢竟這里的頂尖高校多。
比如大家都看好的人工智能行業,是上海規劃里的龍頭行業。
現在上海有1149家人工智能重點企業,總產值2246億元,十四五規劃的目標是到2025年,上海的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要突破4000億,目前的速度完全有可能。
上海還有全國領先的醫藥產業。
2021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超過7000億元,2020年也就剛超過6000億元,年增長超過12%,這個速度持續下去,十四五規劃的10000億目標還定小了點。
中國的藥企龍頭藥明康德、復星醫藥總部都在上海,恒瑞總部在隔壁江蘇,但是2000年就在上海設置了研發中心。
全球前十名藥企龍頭們,有8家的中國總部都在上海;
前20名則有17家的中國總部設在上海,可見行業對上海的認可。
中國的航空制造產業,也指著上海。
早在1970年,運十起步研發就交給了上海飛機制造廠,到1980年,運十在浦東機場完成了首飛。
幾十年后,“大飛機”落戶上海,中國商飛公司在上海成立。大飛機園總裝配套項目也設在上海,到現在,C919已經完成多次試飛,ARJ21新支線飛機也即將量產。
國之重器、“全球四大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之一的北斗也集中在上海,集聚了近200家導航產業相關企業,2020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4033億元,80%都是靠北斗貢獻的。
上海為啥著急復工?高新技術全停擺,實在是耽誤不起
原創2022-04-19 07:34·大貓財經
上海為啥著急復工?高新技術全停擺,實在是耽誤不起
去年,上海市GDP達到4.32萬億人民幣,以單個城市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四,外商投資占比14%,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了20%。
從財稅、轉移支付等財力貢獻上看,上海僅次于廣東,排名全國第二:
簡單類比下,2021 年來源于上海的國內稅收收入高達1.53萬億元(不含關稅),接近深圳全口徑稅收收入的2倍、寧波的5倍、青島的8倍、廈門的11倍。
所以上海著急復工,不是沒理由的,鈔能力的背后,是上海的產業地位決定的,再不復工,很多行業可能真得得煎熬了。
上海為啥著急復工?高新技術全停擺,實在是耽誤不起
就拿開頭余承東重點強調的汽車行業來說,上海是產業鏈中最重要的區域。
上海的整車產能占全國的10.68%,多個整車品牌的大本營建在上海,現在都陪著上海一起按暫停:
特斯拉、上汽通用、上汽大眾、蔚來、小鵬汽車一個接一個地停產,連生產基地遠在河北廊坊的長城汽車都宣布,受上海、江蘇等地疫情影響,旗下坦克品牌暫停生產。
有人問,上海不是房價、地價特別高的都市嗎?怎么汽車工業都集中在這里?
地貴是不假,但中國汽車、新能源車的人才都集中在上海,就算是為了挖人也得待在這里:
上海為啥著急復工?高新技術全停擺,實在是耽誤不起
其他地方就算給特別優惠的政策,想把這些工廠挖走也不容易,因為汽車配套的零部件廠商也集中在上海和周邊。
寧德時代、地平線等頭部供應商企業都在上海建設了生產基地,哪怕不在上海,也在隔壁的江蘇或者浙江。
整個長三角地區,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超過600家。包括博世、大陸、采埃孚、電裝、愛信、佛吉亞、布雷博在內的零部件國際巨頭,他們的中國總部全在上海。
特斯拉建在上海不是沒有原因的,產業鏈配套這個優勢其他地方還真不多。
反過來,供應鏈生產節奏一旦不穩定,整車就出不了廠,一輛車差一個零件都沒法生產。
2月份,博世蘇州一名員工被確診為無癥狀感染者,跟著長城和吉利的2月銷量數據就下滑了20.5%和46%。
博世蘇州隔壁有家工廠,叫三井銅箔,當時也停產,影響比博世更大, 因為他們的封裝用銅箔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
所以,何小鵬的朋友圈一點都不夸張:
上海為啥著急復工?高新技術全停擺,實在是耽誤不起
別說中國的整車廠了,外國的整車廠都有影響。
位于日本的三菱汽車岡崎工廠4月11日至4月15日停產,原因正是該工廠生產的主力車型歐藍德所需零部件在上海的生產中斷。
上海為啥著急復工?高新技術全停擺,實在是耽誤不起
除了汽車,中國的芯片產業也集中在上海。
上海有全國1/4的芯片產業規模,集聚了超過700家行業重點企業,被稱為中國“半導體第一城”。臨港、張江、漕河涇、松江、閔行紫竹等區域都有大型的芯片產業片區。
上海去年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2500多億元,增幅超過20%。
號稱“全村希望”的中芯國際,總部就在上海,前幾天廠區確診50個陽性,立馬停產。封裝測試龍頭安靠(上海)測出陽性,多部門停工,然后周圍的公司都瑟瑟發抖,金士頓、通用、高通的廠子,“藥茅”藥明康德的總部都在這里:
即使是還沒發現陽性的工廠,員工的生活,原材料和產品的物流運輸,都是問題。
從上海出發的卡車司機受到接收地疫情管控,無法正常送貨,外地入滬的司機則要接受14天以上的管控,造成外地供應商不愿往上海送貨,影響采購交期。
跟汽車產業類似,不僅上海的芯片廠商多,在隔壁江蘇浙江也建了配套。
江蘇南部靠近上海的昆山,據說當年是招商人員把一臺筆記本電腦拆開,緊盯其中1000多個主要零部件,一個環節一個環節開展招商的。
現在,昆山雖然不敢拍胸脯保證說一個不漏全部配齊,但是絕大多數零部件廠商都引進了。結果這次昆山管控,停工一大片,光是臺灣省企業就停了49家,可以想象有多少工廠受了影響。
除了汽車和芯片,搞科研的行業,也抱緊了上海的大腿,畢竟這里的頂尖高校多。
比如大家都看好的人工智能行業,是上海規劃里的龍頭行業。
現在上海有1149家人工智能重點企業,總產值2246億元,十四五規劃的目標是到2025年,上海的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要突破4000億,目前的速度完全有可能。
上海還有全國領先的醫藥產業。
2021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超過7000億元,2020年也就剛超過6000億元,年增長超過12%,這個速度持續下去,十四五規劃的10000億目標還定小了點。
中國的藥企龍頭藥明康德、復星醫藥總部都在上海,恒瑞總部在隔壁江蘇,但是2000年就在上海設置了研發中心。
全球前十名藥企龍頭們,有8家的中國總部都在上海;
前20名則有17家的中國總部設在上海,可見行業對上海的認可。
中國的航空制造產業,也指著上海。
早在1970年,運十起步研發就交給了上海飛機制造廠,到1980年,運十在浦東機場完成了首飛。
幾十年后,“大飛機”落戶上海,中國商飛公司在上海成立。大飛機園總裝配套項目也設在上海,到現在,C919已經完成多次試飛,ARJ21新支線飛機也即將量產。
國之重器、“全球四大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之一的北斗也集中在上海,集聚了近200家導航產業相關企業,2020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4033億元,80%都是靠北斗貢獻的。
如果上海停擺太久,對外貿的影響也非常巨大。
上海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城市,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2021年的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700萬標準箱,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
這么多龍頭產業,注定金融業發達,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短期深圳還不好撼動。
202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總市值居全球第三位;籌資額居全球第一;債券市場托管規模居全球第二位;期貨交易所多個品種交易量居全球第一位,已躋身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貨市場;黃金交易所場內現貨黃金交易量,居全球第一位,已連續14年。
上海的金融服務能力有多重要呢?最近有疫情,導致上千家上市公司面臨公章蓋不了,審計停滯,還有很多大佬困在家里,變出很多段子:
中金首席在小區群里苦苦找尋丟失的老母雞;
風投女王為了團購面包牛奶求拉群;
蔚來創始人李斌在家待了幾周,拿著蔥在群里找人換鹽 …..
盡管如此,交易所照樣開,耽誤啥也不能耽誤這事:
上周末上海經信委公布了復產復工指引,集中資源優先保障集成電路、汽車制造、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重點行業666家重點企業(白名單)復工復產。
盡管條件比較高,企業壓力也不小,但復工這事也必須開始,實在是耽誤不起了。
- 上一篇:意法半導體發布高集成度車規音頻放大器,高清音質與G類能效兼備 2022/4/20
- 下一篇:寧德時代被曝近期停產!官方回應來了 202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