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21年中國臺灣的電子行業現狀分析
2019年,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同年,美國政府“游說”中國臺灣限制臺積電為華為生產半導體,讓臺積電成為了最具爭議性的存在。
2021年,天津飛騰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輿論再次將臺積電推向風口浪尖,有臺媒指出,臺積電在第一時間內響應美國的制裁,停止了對飛騰的供貨。但也有分析稱,此次制裁和斷供,都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
彼時臺積電也回應稱,一向遵循所有法律規范,會按照出口管制規定執行。
毋庸置疑的是 ,臺積電是目前市值最高的半導體企業,達到5892億美元,力壓英特爾,英偉達,高通等傳統芯片巨頭,而且臺積電也是目前凈利潤最高的半導體企業,在半導體制造基本具備全面的領先地位,不能因為臺積電未供貨而否認其能力和實力。
近幾年來,小部分媒體為博人眼球,添油加醋唱衰島內經濟和產業,極個別所謂“專家”市場說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論,但這些人的行為無法能代表所有臺灣同胞的意志。
-中國臺灣電子產業實力
盡管早一批到設廠大陸的制鞋/衣、電子組裝類臺系廠商已經大舉遷移到東南亞,但在中國大陸內,臺系廠商還是保留了相當有實力半導體產業和電子產業。
1.IC設計產業
以聯發科為代表的芯片設計企業在CPU,模擬IC,電源IC等領域具備較強的實力。
聯發科是手機Soc的代表企業,威盛電子是計算機CPU,芯片組的代表企業;還有服務器BMC芯片代表ASPEED和新唐科技;計算機接口芯片祥碩科技,創惟科技;飛騰的設計供應商臺灣世芯等等。面板產業相關的LCD 驅動IC企業聯詠、敦泰。聲卡芯片昱半導體。
臺灣很多外圍IC雖然不及歐美掌控的核心IC,但是在電子產品中也具備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其面臨比較大的問題就是中國大陸持續的向這些低端芯片進行P2P,對于其產業具備較大挑戰性。
2.IC制造產業和IC封測產業
臺積電,聯華電子毫無疑問是半導體代工領域非常重要的力量,兩家企業在產能,制程上都具備非常大實力。
中國臺灣目前以旺宏,茂德,南亞,力晶等廠家同樣具備較強的晶圓代工和存儲代工的能力。日月光,矽品和力成科技在半導體封測上也是具備一定的領先地位,但是同中國大陸的差距并不是太明顯。
3.被動元器件
被動元器件,臺系廠家在通用的電阻電容電感,尤其是MLCC產品上具備非常重要地位,以國巨,華新科,奇力新,旺詮,禾伸堂,厚生等等器件在國內電子產品加工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廠家。而陸系廠商則以風華高科,潮州三環,順絡,麥捷,宇陽為代表的企業在國內也已經大部分進入了消費類替代,工業級也有部分替代,但在產能和技術上都距離臺系廠商有一定差距。
4.計算機主板,準系統,ODM領域,工業電腦
中國臺灣的計算機主板企業,華碩,技嘉,微星,精英,富士康在市場上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在PC主板,服務器主板,游戲主板,辦卡,顯卡都是具備非常領先的地位。在計算機準系統領域,臺系廠商也具有明顯的優勢。
在計算機ODM領域,英業達,緯創,廣達,富士康,神達電腦在全球具備領先地位,中國大陸的制造企業在制造管理距離還是有較大的差距,ODM不僅僅直供互聯網客戶,而且HP,DELL,聯想,浪潮都是其客戶。
在工業電腦領域,研華和凌華在技術和工藝水平領先國內企業比較遠,產品設計差異不大,但是加工工藝和管控能力較大差距。
5.面板產業
以友達光電,富士康奇美群創夏普兩大巨頭為代表,中國臺灣面板產業在國際上還是具備相當的實力,只是最近十年,中國大陸以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為代表的兩家巨頭得到國家的長足支持,開始慢慢趕上了國際面板的水準,而且依賴下游的強勢需求,部分有超越臺系面板產業的趨勢。不過陸系面板廠可以借鑒利用臺系面板上游材料有一定技術優勢和積累,整體來說陸系面板產業有望“后來居上”。
6.連接器,精密結構件產業
中國臺灣地區的連接器以富士康,嘉澤,正葳精美為代表,其中富士康還帶動了中國大陸廠商如立訊精密,中航光電,德潤電子,還有意華電子等中小企業。
在精密結構件上,臺系廠商具備較強實力,比如可成,鎧勝,當然還有富士康。
不過,類似產業相對門檻不高,需要技術和經驗積累,陸系廠商假以時日也可一同并肩作戰。
7.半導體設備,電子加工自動化化設備
中國臺灣在半導體周邊設備,電子加工貼片等自動化設備有一些企業,但是整體影響力不足。
中國臺灣在伺服電機,電氣設備等領域學習了日本技術,擁有一定的市場地位,鞋機,木工機械等等輕工業加工設備都是擁有一定的能力。
此外,中國臺灣在民用小噸位機床,加工中心也積極學習日本技術,擁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尤其是沖床,磨床,在替代日本機械上有一定優勢。不過,臺灣在大噸位機床方面不及大陸,在重工業上,距離大陸水平也相對較大。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臺灣電子產業,半導體產業的軌跡和優劣勢,如下:
1.臺灣的電子產業都是從下游承接歐美的訂單開始,比如飛利浦,惠普,戴爾,IBM,思科,微軟,蘋果等。
從OEM,ODM開始,經過一定的下游積累,掌握了必要的配套技術和產品,比如早期的模具,連接器,精密塑膠,精密五金。經過下游的積累以后,開始向上游的一些電子元器件進行滲透,開始通過低價來替代歐美,日本的電子材料,形成了半導體上游的設計和研發。不過臺灣的晶圓代工,并無此類分工,而是臺灣本身經過積累,找到了半導體產業的細分領域,并進行突擊搏殺,獲得全球領先的地位。
同樣其他領域,比如機械設備,都是輕工業發展需要設備配套,產業內部孵化和升級,形成了機床,鞋機,電子加工設備,伺服設備等等產業。
2.臺灣本土市場狹小,缺乏市場縱深,所以在下游缺乏全球性的品牌,上游領域也高度依賴海外市場。
華碩,宏基是難得的下游消費品牌,在中國大陸,聯想,方正,同方,長城,神舟等等,中國大陸在電信領域有華為,中興,烽火;中國在手機幾乎橫掃全球,臺灣其實面臨和日本韓國一樣的境遇,國內市場狹小,但是日韓在財閥經濟的驅動下,技術優勢和領先比較明顯,而臺灣很多領域面臨和中國大陸競爭狹路相逢,競爭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如果從國際分工角度,可以主動參與大陸的產業政策分工,其實臺灣的產業還是可以走差異化道路,但是島內的政治會導致兩岸的產業分工會被人為干預,影響到臺灣產業的競爭力,未來還是有很多困難的。
3.臺灣通過向美國留學積累大量的計算機技術人才。
通過向日本留學,積累大量的制造人才,模具人才和電機人才,這些人對于臺灣的產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很多中國臺灣華裔在硅谷具有重要地位,英偉達的黃仁勛,AMD的蘇姿豐等。中國大陸很多人才在歐美現在遭遇更苛刻的待遇,未來中國大陸需要吸收臺灣很多好的科技人才,發展產業。臺灣當局也對于人才外流采取了比較嚴苛的措施,但是整體上還是無法阻擾優秀人才的流動,隨著國力增強,臺灣會有更多技術人才流向大陸。記得2007年,F公司向臺灣申請五軸加工機加工手機零件,還需要臺灣某某部的同意,技術引進也是有很多障礙和困難。
4.臺灣的企業在大陸還是保留了相當的優質制造基地。
足以證明,目前大陸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臺商在上海,蘇州,福建和廣東,甚至川渝積聚了大量的制造基地,目前保留下來的都是具備較強競爭力的企業,比如被動元器件工廠,面板工廠,電源工廠,PCBA等工廠,當然臺灣島內是積聚了其研發隊伍,目前也是防止技術被大陸超越,島內政治和貿易戰也促使部分企業回流了重要業務,從長遠來看,臺灣的電子業務,半導體業務會在大陸保存較大的實力。
5.中國臺灣師從日本的精益生產,精細化管理,工廠管理等都是值得大陸企業去學習和借鑒的,臺灣的制造代工產品,零組件,工業產品,在質量和性價比上具有相當的競爭力,未來的中國制造里面需要中國臺灣的企業參與并提供必須的服務。
正值多事之秋,所以我們更需要保持頭腦清醒,所謂“島內名嘴”的片面認知動搖不了我們的心智,一些自媒體寫手毫無邏輯的憤慨之詞也不會影響我們的判斷,他們無法代表任何人,更遑論所有臺灣同胞。未來的中國高科技發展,離不開兩岸三地的產業力量支持,希望大陸臺灣產業能積極互助,共同輝煌。
- 上一篇:聞泰:對英國最大晶圓制造商收購! 2021/8/17
- 下一篇:大家都是美國品牌,手機廠商BLU和蘋果截然相反的供應鏈策略 202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