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半導體IC設計行業和水平對比
2023-5-4 11:27:27??????點擊:
據咨詢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大陸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IC設計公司數量超過中國臺灣地區。雖然直到2020年雙方在ISSCC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差異不大,但中國企業現在已經遙遙領先,表明中國的實力在不斷增強。
然而,與中國從成熟工藝向前沿節點推進的綜合方法相比,臺灣公司在開發超過 28 納米的更先進工藝技術方面面臨挑戰。因此,臺灣企業成為中國全面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重災區。
盡管面臨來自美國的壓力和應對多重監管,臺灣企業仍有一些喘息的空間。然而,中國企業積極發展成熟制程、實施進口替代政策、受益于中國的補貼政策,以及蓬勃發展的手機和EMS制造業,對臺灣構成了重大威脅。
中國 IC 設計公司正在關注用于智能電視、Android 平板電腦、真無線耳塞 (TWS)、機頂盒以及顯示驅動器 IC、電源管理 IC 和模擬信號處理組件的消費電子產品中的 SoC。由于大多數臺灣公司規模較小,整合資源對他們來說將是一個重大挑戰。
若整體趨勢不變,到2026年,臺灣在IC設計業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將從18%下降至17%,而大陸市場占有率將從15%上升至18%,成為全球第二大IC設計國.
上述假設建立在目前的產業格局中,但中國面臨的挑戰與臺灣一樣多。中國IC設計產業產值僅為315億美元,從業人員超過12萬人,勞動效率和單位產值都不是最優的。經驗不足的玩家也在爭奪行業資源,加上政府補貼導致人才有限的資源過剩問題。
最顯著的不同是,在中美貿易戰中,中國必須更多地依賴其國內市場,而臺灣則在中國本土市場和歐美客戶那里尋求代工機會。“紅色供應鏈”未來幾年的增長勢頭,將成為中國IC設計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行業參與者現在關注汽車和工業控制領域的機會。過去20年,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工控企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加上“一帶一路”的需求,創造了巨大的商機。然而,隨著基礎設施趨于飽和,僅依靠國內商機來推動行業發展將對中國行業參與者構成挑戰。
此外,預計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產量將達到近1000萬輛,中國玩家貢獻高達59%。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中國有望成為電動汽車生產的全球領導者,這也將推動對相關半導體的需求。
自 2023 年初以來,由于質量問題和國內市場激烈的價格競爭,中國電動汽車在發展道路上遇到了坎坷,這讓中國汽車半導體行業備受矚目。這是中國IC設計產業發展的一個隱憂。
然而,與中國從成熟工藝向前沿節點推進的綜合方法相比,臺灣公司在開發超過 28 納米的更先進工藝技術方面面臨挑戰。因此,臺灣企業成為中國全面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重災區。
盡管面臨來自美國的壓力和應對多重監管,臺灣企業仍有一些喘息的空間。然而,中國企業積極發展成熟制程、實施進口替代政策、受益于中國的補貼政策,以及蓬勃發展的手機和EMS制造業,對臺灣構成了重大威脅。
中國 IC 設計公司正在關注用于智能電視、Android 平板電腦、真無線耳塞 (TWS)、機頂盒以及顯示驅動器 IC、電源管理 IC 和模擬信號處理組件的消費電子產品中的 SoC。由于大多數臺灣公司規模較小,整合資源對他們來說將是一個重大挑戰。
若整體趨勢不變,到2026年,臺灣在IC設計業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將從18%下降至17%,而大陸市場占有率將從15%上升至18%,成為全球第二大IC設計國.
上述假設建立在目前的產業格局中,但中國面臨的挑戰與臺灣一樣多。中國IC設計產業產值僅為315億美元,從業人員超過12萬人,勞動效率和單位產值都不是最優的。經驗不足的玩家也在爭奪行業資源,加上政府補貼導致人才有限的資源過剩問題。
最顯著的不同是,在中美貿易戰中,中國必須更多地依賴其國內市場,而臺灣則在中國本土市場和歐美客戶那里尋求代工機會。“紅色供應鏈”未來幾年的增長勢頭,將成為中國IC設計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行業參與者現在關注汽車和工業控制領域的機會。過去20年,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工控企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加上“一帶一路”的需求,創造了巨大的商機。然而,隨著基礎設施趨于飽和,僅依靠國內商機來推動行業發展將對中國行業參與者構成挑戰。
此外,預計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產量將達到近1000萬輛,中國玩家貢獻高達59%。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中國有望成為電動汽車生產的全球領導者,這也將推動對相關半導體的需求。
自 2023 年初以來,由于質量問題和國內市場激烈的價格競爭,中國電動汽車在發展道路上遇到了坎坷,這讓中國汽車半導體行業備受矚目。這是中國IC設計產業發展的一個隱憂。
- 上一篇:試管嬰兒新時代:PS5手柄即可操控,技術成本大幅降低 2023/5/4
- 下一篇:2023年英SpaceX火箭發射爆炸或對LEO衛星半導體供應 20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