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大眾汽車考慮出售中國工廠
2024-12-10 14:32:07??????點擊:
在全球汽車產業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大眾集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轉型壓力。
延伸閱讀:歐洲汽車業面臨重大轉型挑戰,今年裁員超5萬人……
盡管大眾集團曾在中國市場憑借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占據領先地位,但隨著中國本土品牌如比亞迪的崛起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大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開始下滑。中國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產能過剩問題也促使大眾集團重新評估其在中國的業務布局。
德國經濟雜志《WiWo》報道稱,大眾集團已決定撤出位于江蘇南京的工廠,并可能出售在中國開工率較低的其他工廠。南京工廠是大眾與上汽集團于2008年合作建立的,年產能達到36萬輛,主要生產大眾帕薩特和斯柯達品牌車型。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該工廠的產能利用率逐年下降。
大眾集團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也從2019年的19%銳減至去年的12%,這一變化迫使大眾集團重新考慮其在中國的業務布局。出售工廠的決策不僅是對中國市場變化的響應,也是其全球業務調整的一部分。
在全球范圍內,大眾集團面臨著銷量下滑、成本上升以及產能過剩等問題,尤其是在德國。面對全球經濟環境的復雜變化以及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大眾汽車集團正加速進行業務調整。
本月早些時候,德國金屬工業工會(IG Metall)表示,近10萬名大眾汽車員工參與了當地的警告性罷工,抗議大眾汽車的成本削減計劃。工人們從周一開始并持續到周二的罷工行動,旨在抵制潛在的工廠關閉以及大規模裁員和減薪計劃。
大眾汽車在應對電動汽車市場的不穩定、來自中國競爭對手的加劇競爭以及勞動力、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時,需要采取嚴峻措施以恢復競爭力。該公司提出了削減員工工資10%的計劃,并計劃關閉德國至少三家工廠,裁員數萬人。
相關閱讀:大眾汽車擬關閉3處德國工廠,數萬員工受影響……
大眾汽車工作委員會主席Daniela Cavallo表示,公司還計劃在2025年和2026年凍結薪資,這一系列舉措被公司視為應對來自中國激烈競爭的必要手段。對此,德國政府和工會對大眾集團的這一計劃表示關注,并敦促大眾汽車集團采取更加審慎的經營策略,確保在進行電動化轉型的同時,不對員工和工廠造成過大影響。
大眾集團的全球業務調整不僅是對當前市場挑戰的應對,也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判。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大眾集團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結構優化,以提高整體盈利能力和生產效率。大眾集團的未來,將取決于其在全球市場的戰略布局和創新能力,特別是在電動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的關鍵時期。
延伸閱讀:歐洲汽車業面臨重大轉型挑戰,今年裁員超5萬人……
盡管大眾集團曾在中國市場憑借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占據領先地位,但隨著中國本土品牌如比亞迪的崛起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大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開始下滑。中國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產能過剩問題也促使大眾集團重新評估其在中國的業務布局。
德國經濟雜志《WiWo》報道稱,大眾集團已決定撤出位于江蘇南京的工廠,并可能出售在中國開工率較低的其他工廠。南京工廠是大眾與上汽集團于2008年合作建立的,年產能達到36萬輛,主要生產大眾帕薩特和斯柯達品牌車型。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該工廠的產能利用率逐年下降。
大眾集團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也從2019年的19%銳減至去年的12%,這一變化迫使大眾集團重新考慮其在中國的業務布局。出售工廠的決策不僅是對中國市場變化的響應,也是其全球業務調整的一部分。
在全球范圍內,大眾集團面臨著銷量下滑、成本上升以及產能過剩等問題,尤其是在德國。面對全球經濟環境的復雜變化以及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大眾汽車集團正加速進行業務調整。
本月早些時候,德國金屬工業工會(IG Metall)表示,近10萬名大眾汽車員工參與了當地的警告性罷工,抗議大眾汽車的成本削減計劃。工人們從周一開始并持續到周二的罷工行動,旨在抵制潛在的工廠關閉以及大規模裁員和減薪計劃。
大眾汽車在應對電動汽車市場的不穩定、來自中國競爭對手的加劇競爭以及勞動力、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時,需要采取嚴峻措施以恢復競爭力。該公司提出了削減員工工資10%的計劃,并計劃關閉德國至少三家工廠,裁員數萬人。
相關閱讀:大眾汽車擬關閉3處德國工廠,數萬員工受影響……
大眾汽車工作委員會主席Daniela Cavallo表示,公司還計劃在2025年和2026年凍結薪資,這一系列舉措被公司視為應對來自中國激烈競爭的必要手段。對此,德國政府和工會對大眾集團的這一計劃表示關注,并敦促大眾汽車集團采取更加審慎的經營策略,確保在進行電動化轉型的同時,不對員工和工廠造成過大影響。
大眾集團的全球業務調整不僅是對當前市場挑戰的應對,也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判。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大眾集團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結構優化,以提高整體盈利能力和生產效率。大眾集團的未來,將取決于其在全球市場的戰略布局和創新能力,特別是在電動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的關鍵時期。
- 上一篇:預計到2027年, AI與互動需求將推動人型機器人市場產值突 2024/12/10
- 下一篇:2024年汽車半導體行業面臨收入短缺 20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