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完“晶圓雙虎”的“前生今世”
2020-8-14 12:11:06??????點擊:
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領域,中國臺灣企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最亮眼的是半導體制造領域的臺積電等企業。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IT產業一直是臺灣經濟的支柱,代表性企業有鴻海(富士康母公司)、廣達、仁寶、緯創、“晶圓雙雄”(臺積電與聯電)、“面板五虎”(友達、奇美、廣輝、中華映管、瀚宇彩晶),以及華碩、明基、迪比特、英業達、宏達(HTC)等,其中富士康是消費電子產品的代工王,臺積電是半導體器件代工王。近幾年,由于半導體在電子業中的關鍵地位日益凸顯,半導體代工企業也被其全球各國更推崇、更重視。
“ 晶圓雙雄”的發展歷程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TSMC,簡稱臺積電),由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于1987年創立,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Foundry)企業。張先生出生于1931年,1958年即入職TI(德州儀器)并做到副總裁職位,1985年辭職回到臺灣發展半導體事業。他憑數十年的專業經驗和獨到眼光開創了半導體代工模式的先河,一舉成就晶圓代工和無晶圓設計兩大行業,并帶領TSMC成為業內標桿。不過,在企業初創時也曾遭遇重重困難,受到質疑和打擊,關鍵時刻他一邊鼓舞大家士氣,一邊通過私人交情聯系英特爾的安迪·格魯夫,幫忙對TSMC進行業務認證,并以強悍作風和嚴苛標準貫徹執行,最終拿下了英特爾的認證和訂單,一舉獲得業內最好的背書。
TSMC的成功除了張先生的個人因素之外,初期離不開臺灣的政策支持以及好的發展環境,同時還因為適用于半導體制造的極其精細的管理模式,保障良品率和生產安全,嚴格的財務制度保障充足現金流,在幾次行業蕭條時逆勢擴張打壓對手,以及資本和技術研發的持續不間斷的高投入,還有特別重要的人才與制度建設。2018年TSMC率先量產7nm工藝,2019年占全球代工市場份額約50%左右,2020年5nm工藝產線良率達到量產水準。有人曾說TSMC的存在,就是對分工與合作的謳歌,足見TSMC之分量。當然這也有可能為供應鏈埋下風險炸彈。
TSMC的老對手是UMC、聯華電子,全名為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也稱臺聯電),成立于1980年,也曾被稱為中國臺灣地區“ 晶圓雙雄”之一,企業領導人是曹興誠先生,UMC最初的模式是IDM,兼有IC設計和生產制造。1985年張忠謀回臺后擔任工研院院長,兼任UMC董事長,后又創立TSMC,1991年曹興誠接任UMC董事長,UMC逐漸步入發展快車道。1995年前后,曹興誠推動UMC從IDM轉型為代工廠,將IC設計部門全部分拆成為獨立公司,UMC只控股不經營。
如今的聯發科、聯詠、聯陽、智原科技等一批名企,均由UMC的部門轉變而來,其中聯發科在手機芯片領域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說,UMC也可視為臺灣半導體界的黃埔軍校。UMC轉型后曹興誠廣結聯盟,并創立聯誠、聯嘉、聯瑞等多家合資代工廠,還前往日本、新加坡擴展業務,產能迅速追上TSMC。TSMC見狀也隨即擴張產能,1997年,雙雄展開了激烈角逐。
聯華意外不斷,臺積電“獨大”局面形成
但在節骨眼上,一場人為疏忽的大火燒掉了聯瑞的廠房,UMC損失慘重。1999年曹興誠再整旗鼓,合并旗下4家半導體代工廠,與UMC“五合一”整體經營。合并后的UMC規模接近TSMC,而TSMC作為應對,于2000年并購了世大半導體(WSMC)和德基半導體(ASMC)。之后“雙雄”繼續在規模和產能上競相追逐,難解難分。然而,在2000年,UMC在與IBM的0.13 微米制程的合作中出現失誤,再次被TSMC甩開一步。之后幾年,曹興誠及UMC又因投資內地蘇州和艦而被當時的臺灣當局嚴厲打壓,2006年曹興誠先生為了不連累UMC而辭職。靈魂人物的離開,加之業內風云詭譎,三星也成立了獨立的半導體代工部門,與TSMC互相角力,大陸晶圓代工也開始了艱辛備嘗的鴻篇巨制時代……除此之外,臺灣有影響力的半導體代工企業還有世界先進(VIS)、力積電(PSMC)等。
在1975年—1995年間,我國臺灣地區的產業對策扶植了島內的半導體產業,并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在那之后,島內已具備良好的產業生態和競爭能力,保持了發展的慣性和自我成長能力。除了前面提及的企業,島內圍繞著半導體封測、制造、設計、設備及材料等整個供應鏈閉環,前前后后造就了大批質地優良的企業。比如成立于1975年的光寶(Lite on Group),成立于1981年的環球晶圓(Global Wafer),成立于1983年的億光(Ever light),成立于1984年的封測企業硅品(SPIL,Siliconware Precision Industries,也稱矽品)、日月光(ASE),成立于1986年的南茂、頎邦(封測),成立于1987年的華邦(Winbond)、瑞昱(Realtek)、京元(封測)、茂矽,成立于1988年的光罩,成立于1989年的旺宏(Mxic),成立于1990年的凌陽(Sunplus),成立于1995年的南亞(DRAM業務),成立于1997年的合晶(Wafer Works)、力成(封測),還有成立于1998年的電子束測量工具制造商漢微科(HMI)等等。
小結
整體來看,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政策、發展過程,以及當今行業地位等方面與韓國存在相似指出,均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分工中擁有一席之地。兩者也存在明顯不同,我國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圍繞代工業務,形成一超多強、分工合作,群星璀璨的局面,在供應鏈的諸多領域和環節全面開花。而韓國則是形成了幾大寡頭壟斷、垂直整合的態勢,業務偏重于存儲、面板,兼顧代工。
當然,一個不容忽略的問題是,TSMC等代工企業的加速擴張和亮眼成績背后是工藝競賽、規模競賽、人才競賽和燒錢競賽,這種路線在鞏固護城河的同時,也可能潛藏著資金與轉軌的隱憂。保持連續性,能扛住經濟低迷期和技術迭代打擊是成敗的關鍵。而這必須要資金、人才、技術與市場的共同支撐才行。發展大計需要立長志,堅持持久戰。
“ 晶圓雙雄”的發展歷程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TSMC,簡稱臺積電),由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于1987年創立,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Foundry)企業。張先生出生于1931年,1958年即入職TI(德州儀器)并做到副總裁職位,1985年辭職回到臺灣發展半導體事業。他憑數十年的專業經驗和獨到眼光開創了半導體代工模式的先河,一舉成就晶圓代工和無晶圓設計兩大行業,并帶領TSMC成為業內標桿。不過,在企業初創時也曾遭遇重重困難,受到質疑和打擊,關鍵時刻他一邊鼓舞大家士氣,一邊通過私人交情聯系英特爾的安迪·格魯夫,幫忙對TSMC進行業務認證,并以強悍作風和嚴苛標準貫徹執行,最終拿下了英特爾的認證和訂單,一舉獲得業內最好的背書。
TSMC的成功除了張先生的個人因素之外,初期離不開臺灣的政策支持以及好的發展環境,同時還因為適用于半導體制造的極其精細的管理模式,保障良品率和生產安全,嚴格的財務制度保障充足現金流,在幾次行業蕭條時逆勢擴張打壓對手,以及資本和技術研發的持續不間斷的高投入,還有特別重要的人才與制度建設。2018年TSMC率先量產7nm工藝,2019年占全球代工市場份額約50%左右,2020年5nm工藝產線良率達到量產水準。有人曾說TSMC的存在,就是對分工與合作的謳歌,足見TSMC之分量。當然這也有可能為供應鏈埋下風險炸彈。
TSMC的老對手是UMC、聯華電子,全名為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也稱臺聯電),成立于1980年,也曾被稱為中國臺灣地區“ 晶圓雙雄”之一,企業領導人是曹興誠先生,UMC最初的模式是IDM,兼有IC設計和生產制造。1985年張忠謀回臺后擔任工研院院長,兼任UMC董事長,后又創立TSMC,1991年曹興誠接任UMC董事長,UMC逐漸步入發展快車道。1995年前后,曹興誠推動UMC從IDM轉型為代工廠,將IC設計部門全部分拆成為獨立公司,UMC只控股不經營。
如今的聯發科、聯詠、聯陽、智原科技等一批名企,均由UMC的部門轉變而來,其中聯發科在手機芯片領域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說,UMC也可視為臺灣半導體界的黃埔軍校。UMC轉型后曹興誠廣結聯盟,并創立聯誠、聯嘉、聯瑞等多家合資代工廠,還前往日本、新加坡擴展業務,產能迅速追上TSMC。TSMC見狀也隨即擴張產能,1997年,雙雄展開了激烈角逐。
聯華意外不斷,臺積電“獨大”局面形成
但在節骨眼上,一場人為疏忽的大火燒掉了聯瑞的廠房,UMC損失慘重。1999年曹興誠再整旗鼓,合并旗下4家半導體代工廠,與UMC“五合一”整體經營。合并后的UMC規模接近TSMC,而TSMC作為應對,于2000年并購了世大半導體(WSMC)和德基半導體(ASMC)。之后“雙雄”繼續在規模和產能上競相追逐,難解難分。然而,在2000年,UMC在與IBM的0.13 微米制程的合作中出現失誤,再次被TSMC甩開一步。之后幾年,曹興誠及UMC又因投資內地蘇州和艦而被當時的臺灣當局嚴厲打壓,2006年曹興誠先生為了不連累UMC而辭職。靈魂人物的離開,加之業內風云詭譎,三星也成立了獨立的半導體代工部門,與TSMC互相角力,大陸晶圓代工也開始了艱辛備嘗的鴻篇巨制時代……除此之外,臺灣有影響力的半導體代工企業還有世界先進(VIS)、力積電(PSMC)等。
在1975年—1995年間,我國臺灣地區的產業對策扶植了島內的半導體產業,并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在那之后,島內已具備良好的產業生態和競爭能力,保持了發展的慣性和自我成長能力。除了前面提及的企業,島內圍繞著半導體封測、制造、設計、設備及材料等整個供應鏈閉環,前前后后造就了大批質地優良的企業。比如成立于1975年的光寶(Lite on Group),成立于1981年的環球晶圓(Global Wafer),成立于1983年的億光(Ever light),成立于1984年的封測企業硅品(SPIL,Siliconware Precision Industries,也稱矽品)、日月光(ASE),成立于1986年的南茂、頎邦(封測),成立于1987年的華邦(Winbond)、瑞昱(Realtek)、京元(封測)、茂矽,成立于1988年的光罩,成立于1989年的旺宏(Mxic),成立于1990年的凌陽(Sunplus),成立于1995年的南亞(DRAM業務),成立于1997年的合晶(Wafer Works)、力成(封測),還有成立于1998年的電子束測量工具制造商漢微科(HMI)等等。
小結
整體來看,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政策、發展過程,以及當今行業地位等方面與韓國存在相似指出,均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分工中擁有一席之地。兩者也存在明顯不同,我國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圍繞代工業務,形成一超多強、分工合作,群星璀璨的局面,在供應鏈的諸多領域和環節全面開花。而韓國則是形成了幾大寡頭壟斷、垂直整合的態勢,業務偏重于存儲、面板,兼顧代工。
當然,一個不容忽略的問題是,TSMC等代工企業的加速擴張和亮眼成績背后是工藝競賽、規模競賽、人才競賽和燒錢競賽,這種路線在鞏固護城河的同時,也可能潛藏著資金與轉軌的隱憂。保持連續性,能扛住經濟低迷期和技術迭代打擊是成敗的關鍵。而這必須要資金、人才、技術與市場的共同支撐才行。發展大計需要立長志,堅持持久戰。
- 上一篇:深圳錦鋒專業提供電機驅動芯片 2020/8/14
- 下一篇:分享電機控制回路的問題分析 20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