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電!多地拉閘限電,千家企業停產
12個地區采取限產、限電
根據發改委印發《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獲悉,青海、寧夏、廣西、廣東、福建、新疆、云南、陜西、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等12個地區在能耗降低和能源消費總量方面均呈現嚴峻態勢,這意味著有一半以上的省份上半年“雙控”目標未能完成。
“臨考”在即,不少地區直接采取了限產、限電等措施,著實給原材料供應鏈“當頭一棒”!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發稿時,已有12個地區直接采取限產、限電措施:
廣東:9月16日廣東電網表示,自9月16日起執行“開二停五”用電方案,每周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和星期四實現錯峰輪休,錯峰日只保留保安用電負荷,保安負荷在總負荷的15%以下。
山東:全省因煤炭供應不足,電力緊張,啟動限電措施。
江蘇:9月初江蘇省工信廳會議指示要對年綜合能耗5萬噸標煤以上企業開展專項節能監察,涵蓋全省323家年綜合能耗5萬噸以上企業和29家“兩高”項目企業的專項節能監察行動全面展開。
青海:發布限電預警,限電范圍繼續擴大。
寧夏:高耗能企業停限產一個月。
云南:已開展兩輪限電,后續將持續加碼,其中要求工業硅企業9-12月份月均產量不高于8月產量的10%(即削減90%產量);9-12月黃磷生產線月均產量不得超過2021年8月份產量的10%(即削減90%產量)。
廣西:廣西出臺了新的雙控措施,要求從九月份開始,對電解鋁、氧化鋁、鋼鐵、水泥等高耗能企業實行限產,并給出了明確的減產標準。
四川:暫停非必要性生產、照明、辦公負荷。
河南:部分加工企業限電三周以上。
重慶:部分工廠8月初限電停產。
內蒙古:嚴格控制企業限電時間,電價上浮不超過10%。
陜西:要求9-12月,新建成“兩高”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本年度新建已投產的“兩高”項目在上月產量基礎上限產60%,其他“兩高”企業實施降低生產線運行負荷、停運礦熱爐限產等措施,確保9月份減產50%。
盡管往年用電高峰也出現過限電的情況,但“開二停五”“限產90%”“幾千家企業停限產”可謂是史無前例。
限電措施下,制造業企業開機率將有顯著下降
上市企業方面,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發布了限電限產的影響公告,更有個別企業直接放假到國慶之后。
如西大門宣布停產至9月30日,迎豐股份將臨時停產至9月30日,江蘇澄星江陰工廠從9月23日開始停產,預計在10月12日恢復生產。此外還有晨化股份、天原股份等上市企業都發布了受拉閘限電影響的公告。
上市公司發布了限電限產的影響公告(部分)
中小規模企業方面,更是集體哀嚎!從網絡流傳的多張截圖來看,各地園區對中小企業拉閘限電著實“快、準、狠”。
“快”在于限電通知發得匆忙,企業缺乏提前準備的充裕時間。例如深圳的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本周二(21日)下午6:33左右當地供電局短信通知次日(22日)早九點至晚18點需錯峰用電,那天剛好是中秋放假,企業如何提前安排?只能被迫安排員工次日白天輪休。誰知23日,供電局繼續通知24日繼續需錯峰用電……”
“準”在于一旦超出用電負荷,立即斷電。某園區發出通知稱,該園區一天只有5000的負荷,一旦超出,電路部門會遠程斷電,早上9:55開始嚴格執行,請園區內企業關閉空調和不必要用電設施,同時保存好電腦資料……
“狠”在于限電的手段。一位東莞的工廠負責人表示,他22日早間9點收到限電通知,供電局要求當日早上8點開始停電。但他在工廠現場發現未曾停電,便繼續開工。熟知南方電網的工作人員很快到達現場,停機貼封條“一氣呵成”,后面通過溝通,23日全廠停產一天,連風扇都不能開……
“錯峰用電、安全生產、疫情防控、環保有限、貨柜憑運氣、原料漲翻番!制造業的忍受已經到了極限!”同樣是一位來自東莞的工廠負責人發文感慨道,“開四停三錯峰用電,中小微企業如何辦?沒電就不能生產,就不能制造產品創造產值創造價值!能否熬得住?”
拉閘限電對半導體產業有何影響?
當然,就目前所公布的消息來看,限電主要是針對一些污染較大的耗能企業,主要涉及印染廠、污水處理廠、化工廠、化纖廠等高耗能行業。所以暫時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不大。
但值得提醒的是,盡管此次限電措施暫時對半導體產業無明顯影響,但是在持續的拉閘限電下,化工、鐵礦石、動力煤等大宗商品已經普遍暴漲,原材料大宗商品幾乎是一致性的整體漲價行為。這可能導致半導體上游原材料價格進一步上漲,讓企業成本升高。
所以《國際電子商情》提醒各位業者同仁,拉閘限電必定會在時間內對制造企業造成了一定困擾,大家需要及時關注當地供電部門的通知信息,提前做好準備,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另外,從更廣的維度來看,拉閘限電則是再次對能源結構、電力體制機制改革等提出了考問。
有社論表示,拉閘限電的本質,是一場結構性去產能,是一場爭奪國際定價權的生死戰。
『當下,中國制造業的困境是:一邊是原材料價格暴漲,另一邊是下游工業品價格下跌提價困難,這味著:整個制造業都在“賺了產能不賺錢”。大家忙碌著生產,利潤卻在縮水。可以看出外貿出口制造企業面臨著離奇的一幕:一邊是訂單瘋狂砸落,一邊是接了訂單卻賺不到錢。
而原材料的定價權被國際資本掌控,嗷嗷暴漲,成品的定價權卻陷入產能擴張的內耗,競相殺價。所以,此時此刻可行的辦法就是——逼企業減產!可以想象,減產之后,國際原材料的需求就下來了。需求下來了,原材料價格就穩定盤整了。減產之后,出口的總產能就下來了,產能下來了,成品價格就往上抬抬了。這是一個“長痛不如短痛”的過程。』
- 上一篇:芯片缺貨拐點未至,中國半導體三大預測能否成真? 2021/9/24
- 下一篇:一周全球公司十大要聞:騰訊、阿里、蘋果、鴻蒙 20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