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印度頻遭打壓?
2023-6-28 10:31:23??????點擊:
日前有印媒報道稱,印度金達爾西南集團(Jindal Southwest)正試圖收購上汽集團在印度設立的全資子公司——名爵汽車印度有限公司(MG Motor India)部分股權。
在印度被強行收購、喪失控制權?
報道稱,JSW集團將持有上汽MG印度公司45%至48%的股份,經銷商和印度員工持有5%至8%的股份。若此收購項目取得成功,上汽集團持股將低于50%,將會失去對MG印度公司的控制權,MG印度公司也將成為一家被印度人掌控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這樁收購項目,上汽方面最初的開價,是其印度分公司資產按照80—100億美元進行估值,但在“協商”之后,MG印度的資產估值被縮減到了12—15億美元。
為此,上汽集團試圖通過擴大對印度投資來保住資產。包括計劃投資6.11億美元在印度建設新工廠,同時擴大純電動汽車的本土化生產制造,但最終上汽的計劃沒有落地。
對于上述新聞報道,6月26日,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聲明澄清,“上汽MG印度公司被當地強行低價收購股份,喪失控制權”相關內容嚴重背離事實。
上汽集團表示,在國家政策指引下,上汽集團從2007年開始批量出口自主品牌汽車,集團以MG品牌為代表的自主品牌產品已進入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技術、產品和服務贏得了當地消費者青睞。今年上汽海外市場總銷量預計將超過120萬輛,并實現規模性盈利。上汽國際經營嚴格遵守我國以及海外業務所在國家的政策法規,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充分掌握自主權。上汽集團控股MG印度公司。涉及MG印度公司的股權交易需獲得我國政府批準,我們會適時公布官方信息。
無獨有偶。
最近,印度執法局向小米發出通知,正式指控其“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這份通知意味著,此前小米被扣押的555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8億元),被印度沒收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小米在印度的這起糾紛,事發于一年前。當時印度方面表示,小米印度公司以支付版稅為名,向三家外國公司支付了555億盧比,但小米印度公司并沒有從這三家公司獲得任何服務,向外轉移資金涉嫌違反印度的外匯管理法,所以扣押了小米印度公司的555億盧比。這也是印度歷史上資金規模最大的一次扣押。
小米相關人士對媒體回應稱,對該案的態度與之前保持一致。此前針對法院駁回申訴的消息,小米方面表示:“正研究該事項,并等待書面判決。在此重申:在印度的業務,符合印度的相關法律和規定?!?br /> 印度為何頻頻對中企“下手”?
“阿富汗是帝國墳場,印度是跨國公司墳場?!薄@一句給印度營商環境的評語,被世人熟知。
有分析稱,一方面,印度通過優厚政策把海外成功的品牌通過市場紅利吸引過去,誘導他們在印度本土建廠生產,發展本國制造業;但另一方面,等到外資企業發展壯大,為了發展其民族制造業品牌,印度政府又會通過查稅、反傾銷等手段限制外資企業。
據有關統計顯示,至少有500家中資企業在印度遭遇了稅務及合規性普查,堪稱中資企業進入印度以來面臨的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系統性危機。
事實上,不僅中國企業,印度其他國家的企業同樣會面臨這方面的問題。
比如亞馬遜今年6月就在投資一家零售集團的交易中,被判定有所隱瞞,并被處以20億盧比(約1.7億元人民幣)的罰款,又比如日韓不少企業也面臨同樣的狀況。印度稅務部門還在去年突襲了富士康,理由同樣是隱瞞收入和避稅、做假賬。此前,印度稅務部門還對殼牌、諾基亞、IBM、沃爾瑪、凱恩能源等多家外資企業都進行了稅務調查并開出了巨額罰單。
印度市場憑何成為“香餑餑”?
既然印度營商環境如此糟糕,為何不少中企紛紛在此投資建廠?
首先,印度龐大的人口數量也為其消費帶來了可能性。以汽車為例,2022年印度新車銷量同比增長25.7%,超過425萬輛,印度也趕超日本成為僅次于中國和美國的全球第三大市場。
對于上汽集團而言,印度是一個重要的市場,今年5月,MG在印度市場銷售超過5000輛,同比增長25%,市場份額達到2%。上汽集團海外業務相關負責人曾在采訪中多次向記者強調,印度市場成長很快,MG車輛在印度市場是“一車難求”的狀態。
其次,海外信息的滯后性。根據公開資料,上汽集團在2017年通過收購通用汽車Halol工廠進軍印度市場,并獨立建設了生產基地。2019年,印度生產基地正式投產,整車年產能為8萬輛,上汽集團印度生產基地的產品也統一使用“MG名爵”品牌。
上汽集團作為第一個去印度建廠的中國車企,從進入印度市場、到正式投產,再到今年爆出“遭遇強行收購”的負面消息,跨度過長,風險不易察覺。
再以小米為例,2017年3月28日,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張他和小米創始人雷軍以及時任小米印度總經理馬努·杰恩(manu jain)的合照,得到了印度網友廣泛的關注與點贊。
莫迪對小米的態度,就差把“歡迎”兩字打在公屏上了。但小米近期遭印正式指控其“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態度可謂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最后,全球制造業格局加速調整。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部分跨國企業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印度,促進了印度制造業快速崛起。
但對于未來印度是否還能承接來自世界制造業企業的轉移,業者普遍持看衰態度。一方面,也就是上文闡述的,惡劣的營商環境導致印度本身的吸引力就差,這些年印度吸引的外資都是一些熱錢,外資往往跑到印度金融市場,進入制造業領域的極少;另一方面,在美國帶頭搞“美國優先”背景下,全球尤其是歐美國家都在搞產業回歸,加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承接環境本身就比印度要好,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未來承接外國產業鏈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印度被強行收購、喪失控制權?
報道稱,JSW集團將持有上汽MG印度公司45%至48%的股份,經銷商和印度員工持有5%至8%的股份。若此收購項目取得成功,上汽集團持股將低于50%,將會失去對MG印度公司的控制權,MG印度公司也將成為一家被印度人掌控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這樁收購項目,上汽方面最初的開價,是其印度分公司資產按照80—100億美元進行估值,但在“協商”之后,MG印度的資產估值被縮減到了12—15億美元。
為此,上汽集團試圖通過擴大對印度投資來保住資產。包括計劃投資6.11億美元在印度建設新工廠,同時擴大純電動汽車的本土化生產制造,但最終上汽的計劃沒有落地。
對于上述新聞報道,6月26日,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聲明澄清,“上汽MG印度公司被當地強行低價收購股份,喪失控制權”相關內容嚴重背離事實。
上汽集團表示,在國家政策指引下,上汽集團從2007年開始批量出口自主品牌汽車,集團以MG品牌為代表的自主品牌產品已進入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技術、產品和服務贏得了當地消費者青睞。今年上汽海外市場總銷量預計將超過120萬輛,并實現規模性盈利。上汽國際經營嚴格遵守我國以及海外業務所在國家的政策法規,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充分掌握自主權。上汽集團控股MG印度公司。涉及MG印度公司的股權交易需獲得我國政府批準,我們會適時公布官方信息。
無獨有偶。
最近,印度執法局向小米發出通知,正式指控其“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這份通知意味著,此前小米被扣押的555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8億元),被印度沒收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小米在印度的這起糾紛,事發于一年前。當時印度方面表示,小米印度公司以支付版稅為名,向三家外國公司支付了555億盧比,但小米印度公司并沒有從這三家公司獲得任何服務,向外轉移資金涉嫌違反印度的外匯管理法,所以扣押了小米印度公司的555億盧比。這也是印度歷史上資金規模最大的一次扣押。
小米相關人士對媒體回應稱,對該案的態度與之前保持一致。此前針對法院駁回申訴的消息,小米方面表示:“正研究該事項,并等待書面判決。在此重申:在印度的業務,符合印度的相關法律和規定?!?br /> 印度為何頻頻對中企“下手”?
“阿富汗是帝國墳場,印度是跨國公司墳場?!薄@一句給印度營商環境的評語,被世人熟知。
有分析稱,一方面,印度通過優厚政策把海外成功的品牌通過市場紅利吸引過去,誘導他們在印度本土建廠生產,發展本國制造業;但另一方面,等到外資企業發展壯大,為了發展其民族制造業品牌,印度政府又會通過查稅、反傾銷等手段限制外資企業。
據有關統計顯示,至少有500家中資企業在印度遭遇了稅務及合規性普查,堪稱中資企業進入印度以來面臨的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系統性危機。
事實上,不僅中國企業,印度其他國家的企業同樣會面臨這方面的問題。
比如亞馬遜今年6月就在投資一家零售集團的交易中,被判定有所隱瞞,并被處以20億盧比(約1.7億元人民幣)的罰款,又比如日韓不少企業也面臨同樣的狀況。印度稅務部門還在去年突襲了富士康,理由同樣是隱瞞收入和避稅、做假賬。此前,印度稅務部門還對殼牌、諾基亞、IBM、沃爾瑪、凱恩能源等多家外資企業都進行了稅務調查并開出了巨額罰單。
印度市場憑何成為“香餑餑”?
既然印度營商環境如此糟糕,為何不少中企紛紛在此投資建廠?
首先,印度龐大的人口數量也為其消費帶來了可能性。以汽車為例,2022年印度新車銷量同比增長25.7%,超過425萬輛,印度也趕超日本成為僅次于中國和美國的全球第三大市場。
對于上汽集團而言,印度是一個重要的市場,今年5月,MG在印度市場銷售超過5000輛,同比增長25%,市場份額達到2%。上汽集團海外業務相關負責人曾在采訪中多次向記者強調,印度市場成長很快,MG車輛在印度市場是“一車難求”的狀態。
其次,海外信息的滯后性。根據公開資料,上汽集團在2017年通過收購通用汽車Halol工廠進軍印度市場,并獨立建設了生產基地。2019年,印度生產基地正式投產,整車年產能為8萬輛,上汽集團印度生產基地的產品也統一使用“MG名爵”品牌。
上汽集團作為第一個去印度建廠的中國車企,從進入印度市場、到正式投產,再到今年爆出“遭遇強行收購”的負面消息,跨度過長,風險不易察覺。
再以小米為例,2017年3月28日,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張他和小米創始人雷軍以及時任小米印度總經理馬努·杰恩(manu jain)的合照,得到了印度網友廣泛的關注與點贊。
莫迪對小米的態度,就差把“歡迎”兩字打在公屏上了。但小米近期遭印正式指控其“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態度可謂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最后,全球制造業格局加速調整。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部分跨國企業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印度,促進了印度制造業快速崛起。
但對于未來印度是否還能承接來自世界制造業企業的轉移,業者普遍持看衰態度。一方面,也就是上文闡述的,惡劣的營商環境導致印度本身的吸引力就差,這些年印度吸引的外資都是一些熱錢,外資往往跑到印度金融市場,進入制造業領域的極少;另一方面,在美國帶頭搞“美國優先”背景下,全球尤其是歐美國家都在搞產業回歸,加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承接環境本身就比印度要好,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未來承接外國產業鏈的可能性并不大。
- 上一篇:1-5月,全國幾乎所有主要經濟指標增長放緩,然部分行業錄得兩 2023/6/28
- 下一篇:AI大勢!GPU訂單排到明年、HBM與先進封裝需求大漲 202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