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畢業就可以進入臺積電招技術員?
2022-4-25 14:53:23??????點擊:
國際電子商情21日觀察到,芯片制造巨頭臺積電(TSMC)持續為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工廠“招兵買馬”,然而,從官網招聘信息列出多個職缺,一些職位只要求高中畢業,不要求經驗...
臺積電日前在官網為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晶圓廠招募人才,招聘的職位從技術員,工程師、設備主管甚至是全球產業鏈專家不等。其中學歷要求最低的技術員職位,僅要求應聘者高中畢業,能夠承受壓力和/或不同班次的工作(白班,夜班,靈活排班)。
臺媒:社招學歷要求不高,員工有意愿亦可以申請
另有臺媒指出,臺積電對于從中國臺灣招募派遣至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人員,學歷要求并不高,最低任職要求是高中畢業學歷,無經驗也可以,但托業(TOEIC)成績需要達800分(滿分為990分)以上,目的是技術員能做全英語環境下執行職務。
需要注意的是,該職位的內容主要負責機臺操作、產品檢驗及設備異常問題反應,錄取后需要先在竹科、中科或南科上班,之后才會赴美。
福利方面,臺積電會在員工赴美期間提供住宿、當地交通與返鄉探親交通補助。
此外,臺積電也在中國臺灣征求愿意派駐至美國亞利桑那州FAB21新廠的技術員,被選上的員工預計在今年年底前赴美,派任時間約2年左右。
工作時間上也有變化,在中國臺灣期間,工作時間以四班二輪制為主,而美國派任期間,則是四班三輪或二班二輪,會依公司政策決定,且無論在臺灣或美國期間,都需要愿意配合任務需求加班,并輪值日班與夜班。
臺積電高管:跨文化溝通是挑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早些時候,臺積電企業公共關系部主管高孟華(Nina Gao)接受《EE Times》訪問時指出,該公司不會從特地中國臺灣調派員工到美國,也沒有計劃從美國大學院校招募中國臺灣籍畢業生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工作的準備。
“晶圓廠員工必須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從中國臺灣轉移1000名員工是不行的。”高孟華指出,亞利桑那州晶圓廠的執行長是1997就加入臺積電的Rick Cassidy;該公司最近也延攬了另一位美國主管擔任資深副總裁,負責監督晶圓廠的營運。
然而,臺積電這樣的策略可能有一些缺點。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員工可能主要是“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新手,高孟華指出:“他們大多數可能從來沒去過亞洲,所以跨文化的溝通和合作變得很重要。”
這家世界上最大的合同芯片制造商——臺積電自去年開始在亞利桑那州建設投資達120億美元的電腦芯片工廠,計劃2024年起開始采用5納米制程生產芯片,新廠進展備受業界關注。
隨著臺積電的亞歷桑那州晶圓廠即將開幕,還有更多的挑戰接踵而來。
國際電子商情姊妹媒體2月的一篇文章就提到過臺積電(TSMC)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晶圓廠恐怕將在員工管理上會面臨的一些挑戰,即美國員工可能會不習慣該公司的長工時以及管理文化。
-美工程師網友吐槽管理文化:長工時,沒完沒了的開會...
不久之前,一位自稱是臺積電亞利桑那晶圓廠設備工程師的網友,在知名的職場評論在線論壇Glassdoor上表示,中國臺灣地區與美國的工作文化真的很不一樣,”還建議“臺積電會必須要改成一周工作5天、每日工時8小時。”
業界周知,以往為了最大化獲利,晶圓廠操作員需要讓昂貴、高敏感性的資本設備全年無休、24小時不間斷地運轉。為了避免生產線停擺可能導致的數十億美元損失與硅晶圓廢片,工程師必須持續監測、調整他們的設備;因此臺積電工程師就算已經下班,還是得維持待命以因應緊急事件發生。
“中國臺灣工程師的實際情況是,他們通常一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這位留言的美國工程師說:”他們需要在夜間與周末輪值,還得隨傳隨到。”
這位據說已經在臺積電工作約一年的美國工程師指出,臺積電應該增加人力,讓員工每天能夠有合理的工時,且依然能享受不錯的福利;“我認為至少需要在亞利桑那州這么做,才能與像是英特爾(Intel)這樣的對手競爭,并能吸引、留住人才。”
他還表示,冗長的會議時間是臺積電另一個讓人感到沮喪的地方,“那些會議一天就開至少三個小時,但這在一個工作日內占據很長的時間,不排除有一些在軟件上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大部分這類會議都可以自動化,持續運作設備的工程師可以紀錄工具狀態、變化,并提出建議給下一班同事。”
-匿名工程師:平衡供應鏈成本或是最大挑戰
一位要求匿名(因為未被正式授權代表公司發言)的臺積電資深工程師大致同意以上看法,“我認為一些軟件可能需要修改,以更符合美國人的習慣,它們太老舊了。我們分析軟件從公司成立(1987年)至今已經沿用很久,過程中可能有一些改進,但接口幾乎是維持一樣。”
“每個人都對它(分析軟件)很滿意,”這位臺積電資深工程師補充,“它很容易使用,你能夠從中取得你想要的信息。可能也有其他的軟件可用,但你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或者說幾乎一樣。如果你要求每個人去使用新軟件或一個完全不同的接口,可能會有困難。”
這位資深工程師表示,最大的挑戰之一可能是把整個封測供應鏈與材料供貨商遷移到美國;“在中國臺灣已經有許多供貨商,但能否讓他們也全部移到美國?或著是在美國當地找新的供貨商?另一個問題是,相關成本在美國都會比較高,”甚至可能是中國臺灣的兩倍。
-被指 “博士當小兵用” ? 臺積電回應
2020年,中國臺灣政府營運的學術智庫遠景基金會執行長的賴怡忠接受采訪時表示,他認為臺積電還沒有做好在美運營新廠的準備,并稱臺積電不應讓博士學位的員工來監看生產在線的某臺設備。“基本上,一臺機器不需要一個博士去監看”,賴怡忠說,“不過也有這些教育程度高的工程師來管理工藝,才能在現場快速解決問題的可能性,這也可能是臺積電的一大競爭優勢。”
對此,臺積電表示,不會要求一個博士去負責照顧生產線機臺,但也不否認有些人會擔任這樣的角色,“一些很專精、昂貴且復雜的極其可能會需要,但這不是輕松的任務,不是所有人都能勝任的。”臺積電的高孟華說。
隨著芯片需求激增, 晶圓代工龍頭也正如火如荼招募員工。“我們正在大量增加員工人數,”高孟華指出,該公司在2020年的新聘員工數約8,000人,以6萬名員工總數來看是增加了10%;在2021年的新聘人數也差不多。
臺積電日前在官網為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晶圓廠招募人才,招聘的職位從技術員,工程師、設備主管甚至是全球產業鏈專家不等。其中學歷要求最低的技術員職位,僅要求應聘者高中畢業,能夠承受壓力和/或不同班次的工作(白班,夜班,靈活排班)。
臺媒:社招學歷要求不高,員工有意愿亦可以申請
另有臺媒指出,臺積電對于從中國臺灣招募派遣至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人員,學歷要求并不高,最低任職要求是高中畢業學歷,無經驗也可以,但托業(TOEIC)成績需要達800分(滿分為990分)以上,目的是技術員能做全英語環境下執行職務。
需要注意的是,該職位的內容主要負責機臺操作、產品檢驗及設備異常問題反應,錄取后需要先在竹科、中科或南科上班,之后才會赴美。
福利方面,臺積電會在員工赴美期間提供住宿、當地交通與返鄉探親交通補助。
此外,臺積電也在中國臺灣征求愿意派駐至美國亞利桑那州FAB21新廠的技術員,被選上的員工預計在今年年底前赴美,派任時間約2年左右。
工作時間上也有變化,在中國臺灣期間,工作時間以四班二輪制為主,而美國派任期間,則是四班三輪或二班二輪,會依公司政策決定,且無論在臺灣或美國期間,都需要愿意配合任務需求加班,并輪值日班與夜班。
臺積電高管:跨文化溝通是挑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早些時候,臺積電企業公共關系部主管高孟華(Nina Gao)接受《EE Times》訪問時指出,該公司不會從特地中國臺灣調派員工到美國,也沒有計劃從美國大學院校招募中國臺灣籍畢業生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工作的準備。
“晶圓廠員工必須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從中國臺灣轉移1000名員工是不行的。”高孟華指出,亞利桑那州晶圓廠的執行長是1997就加入臺積電的Rick Cassidy;該公司最近也延攬了另一位美國主管擔任資深副總裁,負責監督晶圓廠的營運。
然而,臺積電這樣的策略可能有一些缺點。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員工可能主要是“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新手,高孟華指出:“他們大多數可能從來沒去過亞洲,所以跨文化的溝通和合作變得很重要。”
這家世界上最大的合同芯片制造商——臺積電自去年開始在亞利桑那州建設投資達120億美元的電腦芯片工廠,計劃2024年起開始采用5納米制程生產芯片,新廠進展備受業界關注。
隨著臺積電的亞歷桑那州晶圓廠即將開幕,還有更多的挑戰接踵而來。
國際電子商情姊妹媒體2月的一篇文章就提到過臺積電(TSMC)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晶圓廠恐怕將在員工管理上會面臨的一些挑戰,即美國員工可能會不習慣該公司的長工時以及管理文化。
-美工程師網友吐槽管理文化:長工時,沒完沒了的開會...
不久之前,一位自稱是臺積電亞利桑那晶圓廠設備工程師的網友,在知名的職場評論在線論壇Glassdoor上表示,中國臺灣地區與美國的工作文化真的很不一樣,”還建議“臺積電會必須要改成一周工作5天、每日工時8小時。”
業界周知,以往為了最大化獲利,晶圓廠操作員需要讓昂貴、高敏感性的資本設備全年無休、24小時不間斷地運轉。為了避免生產線停擺可能導致的數十億美元損失與硅晶圓廢片,工程師必須持續監測、調整他們的設備;因此臺積電工程師就算已經下班,還是得維持待命以因應緊急事件發生。
“中國臺灣工程師的實際情況是,他們通常一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這位留言的美國工程師說:”他們需要在夜間與周末輪值,還得隨傳隨到。”
這位據說已經在臺積電工作約一年的美國工程師指出,臺積電應該增加人力,讓員工每天能夠有合理的工時,且依然能享受不錯的福利;“我認為至少需要在亞利桑那州這么做,才能與像是英特爾(Intel)這樣的對手競爭,并能吸引、留住人才。”
他還表示,冗長的會議時間是臺積電另一個讓人感到沮喪的地方,“那些會議一天就開至少三個小時,但這在一個工作日內占據很長的時間,不排除有一些在軟件上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大部分這類會議都可以自動化,持續運作設備的工程師可以紀錄工具狀態、變化,并提出建議給下一班同事。”
-匿名工程師:平衡供應鏈成本或是最大挑戰
一位要求匿名(因為未被正式授權代表公司發言)的臺積電資深工程師大致同意以上看法,“我認為一些軟件可能需要修改,以更符合美國人的習慣,它們太老舊了。我們分析軟件從公司成立(1987年)至今已經沿用很久,過程中可能有一些改進,但接口幾乎是維持一樣。”
“每個人都對它(分析軟件)很滿意,”這位臺積電資深工程師補充,“它很容易使用,你能夠從中取得你想要的信息。可能也有其他的軟件可用,但你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或者說幾乎一樣。如果你要求每個人去使用新軟件或一個完全不同的接口,可能會有困難。”
這位資深工程師表示,最大的挑戰之一可能是把整個封測供應鏈與材料供貨商遷移到美國;“在中國臺灣已經有許多供貨商,但能否讓他們也全部移到美國?或著是在美國當地找新的供貨商?另一個問題是,相關成本在美國都會比較高,”甚至可能是中國臺灣的兩倍。
-被指 “博士當小兵用” ? 臺積電回應
2020年,中國臺灣政府營運的學術智庫遠景基金會執行長的賴怡忠接受采訪時表示,他認為臺積電還沒有做好在美運營新廠的準備,并稱臺積電不應讓博士學位的員工來監看生產在線的某臺設備。“基本上,一臺機器不需要一個博士去監看”,賴怡忠說,“不過也有這些教育程度高的工程師來管理工藝,才能在現場快速解決問題的可能性,這也可能是臺積電的一大競爭優勢。”
對此,臺積電表示,不會要求一個博士去負責照顧生產線機臺,但也不否認有些人會擔任這樣的角色,“一些很專精、昂貴且復雜的極其可能會需要,但這不是輕松的任務,不是所有人都能勝任的。”臺積電的高孟華說。
隨著芯片需求激增, 晶圓代工龍頭也正如火如荼招募員工。“我們正在大量增加員工人數,”高孟華指出,該公司在2020年的新聘員工數約8,000人,以6萬名員工總數來看是增加了10%;在2021年的新聘人數也差不多。
- 上一篇:芯片創業的掙扎與突圍 2022/4/25
- 下一篇:2021年我國電機產品出口額破2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 2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