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化提速,功率半導體是國產芯的新機遇
2020/8/29 15:58:41 點擊:
全球電動化提速,國內外新能源汽車景氣度回升,這或將開啟汽車功率半導體市場的長期增長窗口。

今年7月特斯拉Model3上險數達1.1萬輛,連續月銷過萬;比亞迪新能源汽車上險數達0.9萬輛,環比增長9.0%。中汽協數據顯示,7月國內新能源車產銷分別完成10萬輛和9.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5.6%、19.3%。新能源汽車7月銷量增速的由負轉正,結束了去年7月以來連續12個月的負增長。
在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等主要新能源汽車促進國的推動下,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高速成長期。作為電子裝置電能轉換與電路控制的核心的功率半導體,是傳統燃油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過程中價值量增長最大的細分領域。同時,國內功率半導體市場需求量巨大,但高附加值產品長期被歐美廠商壟斷,國產替代迫在眉睫。在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的雙重利好下,功率半導體有望成為“中國芯”的最好突破口。
電動化提速 功率半導體價值量增長最快
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221萬輛,滲透率達到2.5%。預計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將突破1000萬臺,達到1150萬輛,相較2019年年均復合增速達到32%。以單車280美元功率半導體成本增量計算,新能源車將為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帶來約32億美元的增量。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車正由政策驅動向供給端驅動轉變,這其中,供給端爆款車型密集上市成為核心驅動力。
國內新勢力造車頭部企業蔚來汽車8月11日發布的二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的毛利率首次轉正,實現銷售毛利率9.7%,綜合毛利率達到8.4%,經營性虧損也同比大幅收窄64%。此前蔚來汽車二季度銷量數據顯示,二季度共交付10331輛,首次實現單季交付數破萬,銷量增長促進規模效應的實現,毛利率轉正體現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
“在IT時代、智能手機時期出現過的發展軌跡,大概率也將在汽車上發生,只是時間問題。”安波福亞太區安全與連接業務部總監倪志剛此前在一場關于汽車未來革新升級的探討中對集微網指出。
而類比智能手機發展史,爆款車型的出現將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從導入期邁入成長期。長城證券對此分析認為,全球新能源的格局已逐步形成,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景氣度也在逐步回升。同時,隨著特斯拉這樣的全球行業龍頭進駐國內,憑借極具競爭力的產品力和品牌力,也進一步激活市場,同時特斯拉在中國的國產化提升將為國內產業鏈公司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而從傳統汽車轉變到新能源汽車,價值量增長最大細分領域的就是功率半導體。
功率半導體是電子裝置電能轉換與電路控制的核心。汽車作為封閉系統,內部的電力輸出需要通過分立器件及功率MOSFET器件的轉化實現,在混動和新能源車型中尤其重要。根據Strategy Analytics 和英飛凌的統計數據,傳統燃油汽車的功率半導體使用量約為21個,成本為71美元左右;輕型混合動力汽車(MHEV)功率半導體的成本約90美元;高度混合動力汽車(FH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中功率半導體的成本攀升至305美元;純電動汽車(BEV)的功率半導體成本則可達到350美元,是傳統燃油汽車功率半導體成本的5倍左右。
“中國芯”突破口:功率半導體國產替代空間大
根據IHS Markit數據,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導體消費國,2018年中國功率半導體市場需求規模達到138億美元,增速為9.5%,占全球需求比例高達35%。預計2021年中國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將達到159億美元,年化增速達到4.8%,略高于全球增速。龐大的市場需求量,也意味著這本土廠商擁有很大的進口替代空間。
目前,國內功率半導體產業鏈正在日趨完善,技術也正在取得突破。根據Yole數據顯示,在技術和工藝水平較低的二極管和BJT器件方面,中國功率半導體廠商的供應率接近50%。但在功率半導體的核心部件IGBT模塊、IGBT單管和MOSFET領域,國產廠商的產品自給率平均只有38%。
長城證券的研報分析認為,MOSFET和IGBT有著優良的特性以及廣闊的應用前景,預計將成為未來5年增長最強勁的半導體功率器件,且進口替代空間巨大。
隨著工業、汽車、無線通訊和消費電子等領域新應用的不斷涌現以及節能減排需求日益迫切,我國功率半導體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在國家政策利好下,功率半導體將成為“中國芯”的最好突破口。
而近年來國內功率半導體廠商已有不少嶄露頭角,并在布局高端領域上做了長足準備。
上周(8月19日),聞泰12英寸車規級功率半導體自動化晶圓制造中心項目正式落戶上海臨港。該項目總投資120億元,預計達產后年產能36萬片。自2019年聞泰338億元完成對全球知名半導體IDM公司安世半導體的收購后,也一躍成為國內功率半導體行業的龍頭。
總部位于荷蘭奈梅亨的安世半導體有60多年半導體研發和制造經驗,其前身為飛利浦半導體標準產品事業部。安世半導體年產能超過1000億顆(全部為車規級產品),在各個細分領域均處于全球領先,其中二極管和晶體管出貨量全球第一、邏輯芯片全球第二、ESD保護器件全球第一、汽車功率器件全球第二。
這筆收購的完成,也使得中國廠商躋身于全球前20大汽車半導體廠商之列。且由于汽車半導體供應鏈和產品驗證周期形成的高壁壘,全球汽車半導體產業格局非常穩定,具有規模量級的新玩家并不多,目前全球超過2億美元的汽車電動化趨勢下,功率半導體單車價值量增長最快。
另外,華潤微也是目前國內擁有全部主流MOSFET器件結構研發和制造能力的主要企業,生產的器件包括溝槽柵MOS、平面柵VDMOS及超結MOS等,是目前國內少數能夠提供-100V—1500V范圍內低、中、高壓全系列MOSFET產品的企業。根據IHS Markit的統計,以銷售額計,華潤微在國內MOSFET市場中排名第三,僅次于英飛凌與安森美。
此外,還有捷捷微電,其在晶閘管與防護器件細分領域國內市占率達45%,僅次于ST、NXP等海外巨頭。還有像揚杰科技、臺基股份,華微電子、斯達半導、新節能等國內廠商近年來也都成長快速。
而未來隨著國產廠商的快速成長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中國功率半導體市場供應鏈國產化的緊迫性將越來越強。提升技術和產品,布局高端核心部件將是功率半導體“中國芯”突破的重要方向。
關鍵字:功率半導體

今年7月特斯拉Model3上險數達1.1萬輛,連續月銷過萬;比亞迪新能源汽車上險數達0.9萬輛,環比增長9.0%。中汽協數據顯示,7月國內新能源車產銷分別完成10萬輛和9.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5.6%、19.3%。新能源汽車7月銷量增速的由負轉正,結束了去年7月以來連續12個月的負增長。
在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等主要新能源汽車促進國的推動下,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高速成長期。作為電子裝置電能轉換與電路控制的核心的功率半導體,是傳統燃油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過程中價值量增長最大的細分領域。同時,國內功率半導體市場需求量巨大,但高附加值產品長期被歐美廠商壟斷,國產替代迫在眉睫。在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的雙重利好下,功率半導體有望成為“中國芯”的最好突破口。
電動化提速 功率半導體價值量增長最快
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221萬輛,滲透率達到2.5%。預計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將突破1000萬臺,達到1150萬輛,相較2019年年均復合增速達到32%。以單車280美元功率半導體成本增量計算,新能源車將為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帶來約32億美元的增量。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車正由政策驅動向供給端驅動轉變,這其中,供給端爆款車型密集上市成為核心驅動力。
國內新勢力造車頭部企業蔚來汽車8月11日發布的二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的毛利率首次轉正,實現銷售毛利率9.7%,綜合毛利率達到8.4%,經營性虧損也同比大幅收窄64%。此前蔚來汽車二季度銷量數據顯示,二季度共交付10331輛,首次實現單季交付數破萬,銷量增長促進規模效應的實現,毛利率轉正體現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
“在IT時代、智能手機時期出現過的發展軌跡,大概率也將在汽車上發生,只是時間問題。”安波福亞太區安全與連接業務部總監倪志剛此前在一場關于汽車未來革新升級的探討中對集微網指出。
而類比智能手機發展史,爆款車型的出現將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從導入期邁入成長期。長城證券對此分析認為,全球新能源的格局已逐步形成,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景氣度也在逐步回升。同時,隨著特斯拉這樣的全球行業龍頭進駐國內,憑借極具競爭力的產品力和品牌力,也進一步激活市場,同時特斯拉在中國的國產化提升將為國內產業鏈公司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而從傳統汽車轉變到新能源汽車,價值量增長最大細分領域的就是功率半導體。
功率半導體是電子裝置電能轉換與電路控制的核心。汽車作為封閉系統,內部的電力輸出需要通過分立器件及功率MOSFET器件的轉化實現,在混動和新能源車型中尤其重要。根據Strategy Analytics 和英飛凌的統計數據,傳統燃油汽車的功率半導體使用量約為21個,成本為71美元左右;輕型混合動力汽車(MHEV)功率半導體的成本約90美元;高度混合動力汽車(FH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中功率半導體的成本攀升至305美元;純電動汽車(BEV)的功率半導體成本則可達到350美元,是傳統燃油汽車功率半導體成本的5倍左右。
“中國芯”突破口:功率半導體國產替代空間大
根據IHS Markit數據,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導體消費國,2018年中國功率半導體市場需求規模達到138億美元,增速為9.5%,占全球需求比例高達35%。預計2021年中國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將達到159億美元,年化增速達到4.8%,略高于全球增速。龐大的市場需求量,也意味著這本土廠商擁有很大的進口替代空間。
目前,國內功率半導體產業鏈正在日趨完善,技術也正在取得突破。根據Yole數據顯示,在技術和工藝水平較低的二極管和BJT器件方面,中國功率半導體廠商的供應率接近50%。但在功率半導體的核心部件IGBT模塊、IGBT單管和MOSFET領域,國產廠商的產品自給率平均只有38%。
長城證券的研報分析認為,MOSFET和IGBT有著優良的特性以及廣闊的應用前景,預計將成為未來5年增長最強勁的半導體功率器件,且進口替代空間巨大。
隨著工業、汽車、無線通訊和消費電子等領域新應用的不斷涌現以及節能減排需求日益迫切,我國功率半導體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在國家政策利好下,功率半導體將成為“中國芯”的最好突破口。
而近年來國內功率半導體廠商已有不少嶄露頭角,并在布局高端領域上做了長足準備。
上周(8月19日),聞泰12英寸車規級功率半導體自動化晶圓制造中心項目正式落戶上海臨港。該項目總投資120億元,預計達產后年產能36萬片。自2019年聞泰338億元完成對全球知名半導體IDM公司安世半導體的收購后,也一躍成為國內功率半導體行業的龍頭。
總部位于荷蘭奈梅亨的安世半導體有60多年半導體研發和制造經驗,其前身為飛利浦半導體標準產品事業部。安世半導體年產能超過1000億顆(全部為車規級產品),在各個細分領域均處于全球領先,其中二極管和晶體管出貨量全球第一、邏輯芯片全球第二、ESD保護器件全球第一、汽車功率器件全球第二。
這筆收購的完成,也使得中國廠商躋身于全球前20大汽車半導體廠商之列。且由于汽車半導體供應鏈和產品驗證周期形成的高壁壘,全球汽車半導體產業格局非常穩定,具有規模量級的新玩家并不多,目前全球超過2億美元的汽車電動化趨勢下,功率半導體單車價值量增長最快。
另外,華潤微也是目前國內擁有全部主流MOSFET器件結構研發和制造能力的主要企業,生產的器件包括溝槽柵MOS、平面柵VDMOS及超結MOS等,是目前國內少數能夠提供-100V—1500V范圍內低、中、高壓全系列MOSFET產品的企業。根據IHS Markit的統計,以銷售額計,華潤微在國內MOSFET市場中排名第三,僅次于英飛凌與安森美。
此外,還有捷捷微電,其在晶閘管與防護器件細分領域國內市占率達45%,僅次于ST、NXP等海外巨頭。還有像揚杰科技、臺基股份,華微電子、斯達半導、新節能等國內廠商近年來也都成長快速。
而未來隨著國產廠商的快速成長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中國功率半導體市場供應鏈國產化的緊迫性將越來越強。提升技術和產品,布局高端核心部件將是功率半導體“中國芯”突破的重要方向。
關鍵字:功率半導體
- 上一篇:PCB設計中常見的三種原則(3W原則、20H原則、五五原則) 2020/9/3
- 下一篇:步進電機定位不準的原因分析 20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