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MOSFET(MOS管)產能“漸凍”,國內廠商爭取“試用”機會
2020-5-21 23:40:55??????點擊:
功率半導體行業壁壘較高,在高端功率器件領域,幾乎是歐美、日本龍頭廠商的天下。根據IHS統計,Infineon、ON、ST、三菱電機、Toshiba是全球前五的功率半導體供應商,市場占比共達到42.6%,而前十大供應商的占比達到60.6%。
隨著全球疫情蔓延到東南亞國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越南、新加坡、泰國等國家相繼采取了“封國”、“封城”的舉措。因東南亞是國際IDM半導體原廠的制造基地,如Intel、TI、ON、ST、NXP、Infineon等,其中不乏功率器件大廠。MOSFET作為功率器件市占比最大(40%)的細分品類,東南亞“封國”是否對其供需帶來波動?
需求端不旺,MOSFET漲價乏力
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具有“輸入阻抗高、噪聲低、熱穩定性好、抗輻射能力強、制造工藝簡單”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數字電路和模擬電路,如開關電源、鎮流器、高頻感應加熱等領域。
據《國際電子商情》了解,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MOSFET出現了短暫的缺貨和漲價,但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需求端后勁不足,使得MOSFET價格重新趨于穩定。截至目前,高端MOSFET因英飛凌(Infineon)、安森美(ON)、意法半導體(ST)等IDM大廠主力產能位于東南亞國家而出現供應不足、交期延長。www.gjak.cn
目前,高端MOSFET交期仍高達15-30周,而中低端MOSFET交期相對穩定,在4-8周左右。根據富昌電子(Future Electronics)2020年Q1市場行情報告顯示,不考慮任何運輸延誤的前提下,分立器件Q1交期普遍受到影響,平均交期與上季度相比拉長4周左右,價格也將隨市場狀況做出調整。

“節后大陸復工延遲、物流管控和訂單積壓等因素,對我們的產能和交期造成了一定影響,但目前情況已經逐步好轉,交期仍維持在4-8周左右。”深圳基本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和巍巍表示。
目前,行業內碳化硅(SiC)肖特基二極管和碳化硅(SiC)MOSFET產品供貨都相對正常,并沒有出現嚴重缺貨的情況。
“新冠疫情帶給供應鏈非常大的挑戰。”和巍巍告訴《國際電子商情》記者,截至目前,最大的挑戰是終端需求減弱,尤其是國外疫情發展勢頭迅猛,多國經濟和生產基本處于停滯狀態,中國企業出口訂單大幅縮減甚至訂單取消的情況頻發,對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影響非常大。當然因疫情造成的晶圓產能緊缺、缺工荒、物流運輸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供應鏈體系。
深圳基本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和巍巍
新冠疫情打亂了電子供應鏈的節奏,業界對“疫情是否會重塑供應鏈格局”表示擔憂。和巍巍坦言,新冠疫情勢必會影響未來的全球供應鏈格局。對企業來說,“分布式”供應鏈將取代“集中式”供應鏈,“多元”供應商將取代“單一”供應商。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已發展成為全球供應鏈中心。在后疫情時代,基于供應鏈安全、國家競爭等因素的考量,美、歐、日、印等國會逐漸重塑本國核心電子產業的供應鏈體系。
競爭格局:仍以美日為主導
從全球的競爭格局來看,MOSFET市場份額幾乎都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中,其中Infineon于2015年收購美國IR后成為行業NO.1,ON Semi于2016年9月完成對Fairchild的收購后,市占率躍升為全球第二。
其余按銷售額排名為Renesas、Toshiba、AOS、ST、Vishay、Nexperia、MagnaChip等等。韓系主要代表企業有MagnaChip、KEC、AUK、森名浩、信安、KIA;中國臺灣的代表企業是ANPEC、CET以及友順UTC等。
業內人士都知道,功率半導體行業壁壘較高,在高端功率器件領域,幾乎是歐美、日本龍頭廠商的天下。根據IHS統計,Infineon、ON、ST、三菱電機、Toshiba是全球前五的功率半導體供應商,市場占比共達到42.6%,而前十大供應商的占比達到60.6%。
單從需求端來看,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導體消費國。根據Yole數據,中國功率半導體市場空間占全球的39%,位居全球第一位。而在中國MOSFET市場中,市占率排名前三的分別是Infineon、ON和華潤微,市占率分別為28.4%、16.9%和 8.7%,華潤微是唯一市占率進入國內市場前五的中國企業。
從應用領域來看,自2020年開始,Infineon、ST等大廠開始將MOSFET產能轉至高毛利的5G基站和新能源汽車領域;臺系廠商如杰力、尼克松等將重心放到PC及服務器上;大陸廠商在穩固家電、電動自行車、平衡車等中低壓MOSFET市場的同時,不斷向高壓、大功率技術邁進,并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寬禁帶半導體材料,SiC、NaN等)技術上面取得突破。
2020年2月與3月,中國大陸功率半導體上市公司——揚杰科技與捷捷微電相繼牽手中芯集成電路制造(紹興)有限公司(簡稱“SMEC”)開展戰略合作,進軍高端MOSFET、IGBT的研發和生產,欲抓住替代進口存量市場,力爭將產品應用深入5G、汽車電子、光伏、物聯網、工業控制和智能電子化等新需求。
作為國產SiC功率器件的領導者,基本半導體堅持自主創新,靈活應對市場變化。目前基本半導體自主研發的SiC肖特基二極管和碳化硅MOSFET等產品已經在多個行業的標桿客戶量產,公司對2020年的營收預期保持樂觀態度。
業內人士均曉,歐美日的功率半導體廠商大多采用IDM模式,有完整的晶圓廠、芯片制造廠和封裝廠,垂直整合優勢明顯,對成本和質量控制能力很強,且以高端產品為主;中國大陸廠商大多也是IDM模式,但產品以低端二極管和低壓MOSFET為主,實力相對較弱;中國臺灣以Fabless模式為主,主要負責芯片制造和封裝。
相比國際巨頭,中國大陸廠商在市場規模上仍有差距,不過大陸在中低壓MOSFET領域替換進口品牌潛力很大,如士蘭微、華潤微(中航)、華微、揚杰電子、新潔能、華晶微等正在努力進入一線陣列,特別是當前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蔓延,而中國作為目前最安全的制造基地和消費市場,無疑給本土MOSFET廠商帶來一定的替代機會。
華西證券也認為,依靠國內的終端消費需求催化,包括新能源汽車、消費類電子(家電)、工業等多領域的加速進口替代,相關功率半導體器件廠商有望充分受益。
國產MOSFET爭取“試用”機會
“對中國企業來說,挑戰和機遇并存。”和巍巍表示,一方面部分產業會逐漸外遷,并面臨發達國家更加嚴厲的技術封鎖,沖擊國內就業市場和外貿市場,但同時給國產自主化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國家不斷加大投入,出臺各項扶持政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國內科技自主化進程將加快。
在MOSFET國產替代方面,國金證券研究所分析認為,三大原因促使國內廠商有在功率半導體領域逐步實現替代。
(1)下游廠商為保障供應鏈安全,給予國內企業更多機會參與同臺競技。功率器件在下游產成品中成本占比較低,但是對產品性能和耐用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下游廠商缺乏動力替換供應商。即使產品性能一致,國內廠商也缺乏機會進入供應鏈。而在保證供應鏈安全的前提下,國內廠商有更多機會參與送樣,實現供應鏈的突破。
(2)國內企業與國際一流技術水平差距縮小。因為模擬電路設計和工藝制程更新速度相對較慢,所以國內廠商有機會拉近與一流水平的差距,以 BCD 工藝制程為例,目前量產的最先進工藝是130nm的第六代工藝,而以華潤微為例,目前其180nm工藝已量產,并且正在研發110-180nm先進模擬BCD技術。
(3)國內企業更貼近用戶,便于配合客戶做定制化開發。由于國際功率半導體企業大部分研發部門在海外,部分客戶的定制化需求不能得到及時的滿足。而國內功率企業研發團隊更貼近客戶,能更方便地滿足客戶針對不同場景的定制化需求。在二極管、低壓 MOSFET、晶閘管等領域,本土廠商已經開始進口替代,但市場份額占比仍然較低,未來有望依靠上述優勢提升市占率。而在高壓MOSFET 和IGBT器件等中高端領域,目前部分企業已經實現突破,未來市占率的提升需要依靠制造工藝的不斷升級和設計水平的提高。
隨著全球疫情蔓延到東南亞國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越南、新加坡、泰國等國家相繼采取了“封國”、“封城”的舉措。因東南亞是國際IDM半導體原廠的制造基地,如Intel、TI、ON、ST、NXP、Infineon等,其中不乏功率器件大廠。MOSFET作為功率器件市占比最大(40%)的細分品類,東南亞“封國”是否對其供需帶來波動?
需求端不旺,MOSFET漲價乏力
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具有“輸入阻抗高、噪聲低、熱穩定性好、抗輻射能力強、制造工藝簡單”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數字電路和模擬電路,如開關電源、鎮流器、高頻感應加熱等領域。
據《國際電子商情》了解,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MOSFET出現了短暫的缺貨和漲價,但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需求端后勁不足,使得MOSFET價格重新趨于穩定。截至目前,高端MOSFET因英飛凌(Infineon)、安森美(ON)、意法半導體(ST)等IDM大廠主力產能位于東南亞國家而出現供應不足、交期延長。www.gjak.cn
目前,高端MOSFET交期仍高達15-30周,而中低端MOSFET交期相對穩定,在4-8周左右。根據富昌電子(Future Electronics)2020年Q1市場行情報告顯示,不考慮任何運輸延誤的前提下,分立器件Q1交期普遍受到影響,平均交期與上季度相比拉長4周左右,價格也將隨市場狀況做出調整。

“節后大陸復工延遲、物流管控和訂單積壓等因素,對我們的產能和交期造成了一定影響,但目前情況已經逐步好轉,交期仍維持在4-8周左右。”深圳基本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和巍巍表示。
目前,行業內碳化硅(SiC)肖特基二極管和碳化硅(SiC)MOSFET產品供貨都相對正常,并沒有出現嚴重缺貨的情況。
“新冠疫情帶給供應鏈非常大的挑戰。”和巍巍告訴《國際電子商情》記者,截至目前,最大的挑戰是終端需求減弱,尤其是國外疫情發展勢頭迅猛,多國經濟和生產基本處于停滯狀態,中國企業出口訂單大幅縮減甚至訂單取消的情況頻發,對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影響非常大。當然因疫情造成的晶圓產能緊缺、缺工荒、物流運輸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供應鏈體系。
深圳基本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和巍巍
新冠疫情打亂了電子供應鏈的節奏,業界對“疫情是否會重塑供應鏈格局”表示擔憂。和巍巍坦言,新冠疫情勢必會影響未來的全球供應鏈格局。對企業來說,“分布式”供應鏈將取代“集中式”供應鏈,“多元”供應商將取代“單一”供應商。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已發展成為全球供應鏈中心。在后疫情時代,基于供應鏈安全、國家競爭等因素的考量,美、歐、日、印等國會逐漸重塑本國核心電子產業的供應鏈體系。
競爭格局:仍以美日為主導
從全球的競爭格局來看,MOSFET市場份額幾乎都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中,其中Infineon于2015年收購美國IR后成為行業NO.1,ON Semi于2016年9月完成對Fairchild的收購后,市占率躍升為全球第二。
其余按銷售額排名為Renesas、Toshiba、AOS、ST、Vishay、Nexperia、MagnaChip等等。韓系主要代表企業有MagnaChip、KEC、AUK、森名浩、信安、KIA;中國臺灣的代表企業是ANPEC、CET以及友順UTC等。
業內人士都知道,功率半導體行業壁壘較高,在高端功率器件領域,幾乎是歐美、日本龍頭廠商的天下。根據IHS統計,Infineon、ON、ST、三菱電機、Toshiba是全球前五的功率半導體供應商,市場占比共達到42.6%,而前十大供應商的占比達到60.6%。
單從需求端來看,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導體消費國。根據Yole數據,中國功率半導體市場空間占全球的39%,位居全球第一位。而在中國MOSFET市場中,市占率排名前三的分別是Infineon、ON和華潤微,市占率分別為28.4%、16.9%和 8.7%,華潤微是唯一市占率進入國內市場前五的中國企業。
從應用領域來看,自2020年開始,Infineon、ST等大廠開始將MOSFET產能轉至高毛利的5G基站和新能源汽車領域;臺系廠商如杰力、尼克松等將重心放到PC及服務器上;大陸廠商在穩固家電、電動自行車、平衡車等中低壓MOSFET市場的同時,不斷向高壓、大功率技術邁進,并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寬禁帶半導體材料,SiC、NaN等)技術上面取得突破。
2020年2月與3月,中國大陸功率半導體上市公司——揚杰科技與捷捷微電相繼牽手中芯集成電路制造(紹興)有限公司(簡稱“SMEC”)開展戰略合作,進軍高端MOSFET、IGBT的研發和生產,欲抓住替代進口存量市場,力爭將產品應用深入5G、汽車電子、光伏、物聯網、工業控制和智能電子化等新需求。
作為國產SiC功率器件的領導者,基本半導體堅持自主創新,靈活應對市場變化。目前基本半導體自主研發的SiC肖特基二極管和碳化硅MOSFET等產品已經在多個行業的標桿客戶量產,公司對2020年的營收預期保持樂觀態度。
業內人士均曉,歐美日的功率半導體廠商大多采用IDM模式,有完整的晶圓廠、芯片制造廠和封裝廠,垂直整合優勢明顯,對成本和質量控制能力很強,且以高端產品為主;中國大陸廠商大多也是IDM模式,但產品以低端二極管和低壓MOSFET為主,實力相對較弱;中國臺灣以Fabless模式為主,主要負責芯片制造和封裝。
相比國際巨頭,中國大陸廠商在市場規模上仍有差距,不過大陸在中低壓MOSFET領域替換進口品牌潛力很大,如士蘭微、華潤微(中航)、華微、揚杰電子、新潔能、華晶微等正在努力進入一線陣列,特別是當前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蔓延,而中國作為目前最安全的制造基地和消費市場,無疑給本土MOSFET廠商帶來一定的替代機會。
華西證券也認為,依靠國內的終端消費需求催化,包括新能源汽車、消費類電子(家電)、工業等多領域的加速進口替代,相關功率半導體器件廠商有望充分受益。
國產MOSFET爭取“試用”機會
“對中國企業來說,挑戰和機遇并存。”和巍巍表示,一方面部分產業會逐漸外遷,并面臨發達國家更加嚴厲的技術封鎖,沖擊國內就業市場和外貿市場,但同時給國產自主化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國家不斷加大投入,出臺各項扶持政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國內科技自主化進程將加快。
在MOSFET國產替代方面,國金證券研究所分析認為,三大原因促使國內廠商有在功率半導體領域逐步實現替代。
(1)下游廠商為保障供應鏈安全,給予國內企業更多機會參與同臺競技。功率器件在下游產成品中成本占比較低,但是對產品性能和耐用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下游廠商缺乏動力替換供應商。即使產品性能一致,國內廠商也缺乏機會進入供應鏈。而在保證供應鏈安全的前提下,國內廠商有更多機會參與送樣,實現供應鏈的突破。
(2)國內企業與國際一流技術水平差距縮小。因為模擬電路設計和工藝制程更新速度相對較慢,所以國內廠商有機會拉近與一流水平的差距,以 BCD 工藝制程為例,目前量產的最先進工藝是130nm的第六代工藝,而以華潤微為例,目前其180nm工藝已量產,并且正在研發110-180nm先進模擬BCD技術。
(3)國內企業更貼近用戶,便于配合客戶做定制化開發。由于國際功率半導體企業大部分研發部門在海外,部分客戶的定制化需求不能得到及時的滿足。而國內功率企業研發團隊更貼近客戶,能更方便地滿足客戶針對不同場景的定制化需求。在二極管、低壓 MOSFET、晶閘管等領域,本土廠商已經開始進口替代,但市場份額占比仍然較低,未來有望依靠上述優勢提升市占率。而在高壓MOSFET 和IGBT器件等中高端領域,目前部分企業已經實現突破,未來市占率的提升需要依靠制造工藝的不斷升級和設計水平的提高。
- 上一篇:任正非:華為去年采購1300多億元美國零部件、手機未來不會全 2020/5/21
- 下一篇:華為封殺令!出現重大漏洞! 20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