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達克上市之后,納微半導體有哪些重點布局?
2021-11-3 9:46:10??????點擊:
2021年10月20日,納微半導體(Navitas Semiconductor)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NVTS。作為全球首家以氮化鎵功率芯片(GaN Power IC)為核心業務的上市企業,納微半導體的上市意味著GaN的商業化之路更進一步。
在最近的納微半導體納斯達克上市媒體溝通會上,納微半導體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查瑩杰向《國際電子商情》等媒體透露了公司上市之后將要重點發力的業務方向。成立七年成功上市
10月20日,納微半導體首席執行官Gene Sheridan、首席運營官兼首席技術官Dan Kinzer及應用和技術營銷副總裁Jason Zhang等高層在紐約納斯達克MarketSite見證了納微半導體的敲鐘時刻。作為首家專注于氮化鎵功率芯片業務的上市公司,納微半導體用實際行動證實了GaN可行的商業化之路。讓人不得不關注的是,從注冊成立到成功上市,這家公司只用了七年時間。
2013年,Gene Sheridan、Dan Kinzer及Jason Zhang共同創立了納微半導體,他們有超過30年的共事經歷,并共同創造了很多成就。從1978年到2015年,納微創始團隊在半導體、單晶、硅基氮化鎵領域實現了一系列首創發明——2002年首個商用功率硅基氮化鎵項目、2014年首個商用氮化鎵功率芯片的發明以及2015年首個氮化鎵工業芯片工藝設計工具包的發明……這些發明不止是代表納微的行業地位的力證,也展現了納微產品性能和競爭優勢。
查瑩杰自豪地說:“納微是全球首家在7年內從初創做到上市,且企業價值突破10億美金的功率半導體公司。我們通過技術革命為行業帶來了巨變。”
記者注意到,納微是通過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來實現上市。對此,查瑩杰解釋說:“這與大環境有關,現在SPAC上市在美國特別火,近兩年有80%以上的美企通過這種方式上市。”
上市帶來給納微的優勢在于——首先,通過公開更多市場判斷、營收預測數據,讓更多人了解氮化鎵技術;其次,納微已經獲得了超過3.2億美金的交易總收益,這將加快公司進入數據中心、太陽能和電動汽車等更高功率市場的速度。
據納微半導體的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公司的毛利率為33%。2021年的毛利率目標是46%。隨著新一代產品的不斷推出,包括在工業和汽車領域的供應鏈的優化,公司未來的毛利率有望達到51%-55%。今年,納微預期的營收目標是2700萬美金,2022年的目標是7000萬美金。
在未來產品布局方面,查瑩杰簡要透露了納微未來幾年內的產品發展方向。他介紹說:“預計到2023年,我們的海外數據中心客戶進入量產。到2022年底,我們的車規級GaN器件完成AC認證和測試,2025年將進入大規模的量產。”
納微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是當前第三代功率器件的重要市場,也是相關產業鏈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在GaN上面有發力的TI、英飛凌、ST、NXP等巨頭,都有在積極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專注于GaN業務的納微半導體也不例外,據了解,目前納微有60多位中國員工,占全球總員工人數的40%以上,同時納微70%以上的營收來自中國。
2018年,納微在深圳成立首個中國公司,當時納微中國只有兩位員工。到今年10月,納微深圳搬遷到了新辦公室,新辦公室面積達到了1000平方米。為響應客戶端的發展要求,支持小米、OPPO、戴爾、LG等客戶,納微把小功率應用團隊放在了深圳。
2018年,納微在杭州成立了應用設計中心。由于與浙大有深度合作,納微決定把首個數據中心和服務器設計團隊放在杭州,這也是納微2022年重要的發力點。
2019年,納微成立上海辦公室,是芯片設計團隊以及汽車事業部總部。與此同時,從今年四季度開始,納微在上海設立了首個全球電動汽車應用產品研發中心,未來會有更多電動汽車領域的專家加入納微。
2020年,納微在臺北設立了辦公室,業務包括產品銷售、技術支持等。
“雖然納微中國的員工還較少,但整體成員的知識構成非常完整,在每個領域都能獨擋一面。”查瑩杰還透露說,納微中國未來要做很多事情——首先,將進一步增加銷售、研發團隊,以覆蓋整個全球的市場能力;然后,擴張芯片設計團隊,擴招海外和國內員工;其次,加速在數據中心方面的發展,目前與頭部數據中心客戶在合作,預計明年年底將進入量產;再次,與汽車廠商聯合開發OBC、DCDC等。之后納微會通過合資公司、收購,來進一步加速在中國的發展,主要將圍繞大功率模塊、技術新應用場景。
當然,從消費類的快充,到數據中心、汽車方面拓展,這個過程中在芯片設計以及產品量產上也面臨一些技術難點。查瑩杰坦言,往服務器、汽車方向發展會面臨一些挑戰。氮化鎵是平面型結構,很適合做集成,但容易存在散熱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得到解決。
以GaN在汽車中的應用為例,現在主流的新能源汽車電池系統有兩種,一種是800V的系統,一種是400V的系統。800V系統主要用于長續航里程的中高端車型。因為歐洲車主對續航里程沒有太大的要求,該地區的新能源汽車仍以400V的系統為主。預計到2030年之前,歐洲大部分車型的電池系統都會以400V為主。而中國是一個特例,我國的國土遼闊,汽車充電樁分布廣泛。預估到2030年之前,中國會有一半數量的汽車會從400V升級為800V。不過,在全球范圍內400V還將是主流,Tier 1廠商規劃的未來幾年內的車載充電平臺,依然以400V為主。
目前,主要的氮化鎵器件是650V,這些產品的實測遠高于650V,它們的應用場景處于650V這一檔。同時,由于氮化鎵工藝在不斷完善,很多研究機構的數據表明,氮化鎵在1200V部分有了很大的突破。所以1200V并不是GaN技術的極限,未來GaN能適應的電壓還會往上提,而電流這一部分也不是太大的問題。例如,納微在今年四季度將推出的很多大電流產品的工作電流可達到上百安培。
GaN的發展潛力
同為第三代半導體,GaN和SiC(碳化硅)經常被相提并論。這兩種材料現在正處在商業化的過程中。以前大家說的更多的是SiC,因為它在汽車領域的廣泛使用,加速了它整個產業鏈的發展。SiC第一次大規模的展示是在特斯拉汽車上,僅特斯拉一家公司就“吃”掉了全球幾乎所有的SiC產能。客觀來說,SiC在1200V系統及以上的汽車、輸電、高鐵應用中有明顯的優勢。
而GaN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它是第三代半導體領域的關鍵材料,它更適用于1200V以下的系統。今年在6月,英特爾發布了5V轉1V的氮化鎵系統,這意味著英特爾CPU的供電更高效。英特爾5V轉1V氮化鎵系統的發布,給GaN行業帶來了巨大革命,GaN的電壓限制進一步被突破。以上特點,讓GaN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包括高壓適配器,汽車、手機、數據中心PMIC的替代等。
查瑩杰介紹說,從性能角度來說,碳化硅適用與從65kHz到200kHz頻率應用,而氮化鎵的頻率上限還在上探。目前,納微量產GaN產品的頻率大多在200kHz-300kHz之間,而采用納微GaN芯片的OPPO 50W的快充已經跑到了500kHz。實際上,GaN器件本身的頻率已經突破兩兆Hz以上,但控制器跟不上這么高的頻率,預計到明年整個系統頻率會突破1兆Hz。
另外,從成本的角度來看,氮化鎵的成本更低。由于納微半導體的帶動,GaN進入到了消費類功率器件市場,很快它的出貨量將會超過SiC,同時GaN的成本也會急速下降。
“我們認為,氮化鎵會成為改變行業規則的技術。它的速度比硅快20倍,體積和質量小近3倍,效率可提升40%,單位體積內功率密度增加3倍……同時,我們會進一步降低成本,推動新技術發展、量產。”查瑩杰強調說,納微的目標是提高整個電力關鍵行業的效率。
在最近的納微半導體納斯達克上市媒體溝通會上,納微半導體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查瑩杰向《國際電子商情》等媒體透露了公司上市之后將要重點發力的業務方向。成立七年成功上市
10月20日,納微半導體首席執行官Gene Sheridan、首席運營官兼首席技術官Dan Kinzer及應用和技術營銷副總裁Jason Zhang等高層在紐約納斯達克MarketSite見證了納微半導體的敲鐘時刻。作為首家專注于氮化鎵功率芯片業務的上市公司,納微半導體用實際行動證實了GaN可行的商業化之路。讓人不得不關注的是,從注冊成立到成功上市,這家公司只用了七年時間。
2013年,Gene Sheridan、Dan Kinzer及Jason Zhang共同創立了納微半導體,他們有超過30年的共事經歷,并共同創造了很多成就。從1978年到2015年,納微創始團隊在半導體、單晶、硅基氮化鎵領域實現了一系列首創發明——2002年首個商用功率硅基氮化鎵項目、2014年首個商用氮化鎵功率芯片的發明以及2015年首個氮化鎵工業芯片工藝設計工具包的發明……這些發明不止是代表納微的行業地位的力證,也展現了納微產品性能和競爭優勢。
查瑩杰自豪地說:“納微是全球首家在7年內從初創做到上市,且企業價值突破10億美金的功率半導體公司。我們通過技術革命為行業帶來了巨變。”
記者注意到,納微是通過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來實現上市。對此,查瑩杰解釋說:“這與大環境有關,現在SPAC上市在美國特別火,近兩年有80%以上的美企通過這種方式上市。”
上市帶來給納微的優勢在于——首先,通過公開更多市場判斷、營收預測數據,讓更多人了解氮化鎵技術;其次,納微已經獲得了超過3.2億美金的交易總收益,這將加快公司進入數據中心、太陽能和電動汽車等更高功率市場的速度。
據納微半導體的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公司的毛利率為33%。2021年的毛利率目標是46%。隨著新一代產品的不斷推出,包括在工業和汽車領域的供應鏈的優化,公司未來的毛利率有望達到51%-55%。今年,納微預期的營收目標是2700萬美金,2022年的目標是7000萬美金。
在未來產品布局方面,查瑩杰簡要透露了納微未來幾年內的產品發展方向。他介紹說:“預計到2023年,我們的海外數據中心客戶進入量產。到2022年底,我們的車規級GaN器件完成AC認證和測試,2025年將進入大規模的量產。”
納微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是當前第三代功率器件的重要市場,也是相關產業鏈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在GaN上面有發力的TI、英飛凌、ST、NXP等巨頭,都有在積極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專注于GaN業務的納微半導體也不例外,據了解,目前納微有60多位中國員工,占全球總員工人數的40%以上,同時納微70%以上的營收來自中國。
2018年,納微在深圳成立首個中國公司,當時納微中國只有兩位員工。到今年10月,納微深圳搬遷到了新辦公室,新辦公室面積達到了1000平方米。為響應客戶端的發展要求,支持小米、OPPO、戴爾、LG等客戶,納微把小功率應用團隊放在了深圳。
2018年,納微在杭州成立了應用設計中心。由于與浙大有深度合作,納微決定把首個數據中心和服務器設計團隊放在杭州,這也是納微2022年重要的發力點。
2019年,納微成立上海辦公室,是芯片設計團隊以及汽車事業部總部。與此同時,從今年四季度開始,納微在上海設立了首個全球電動汽車應用產品研發中心,未來會有更多電動汽車領域的專家加入納微。
2020年,納微在臺北設立了辦公室,業務包括產品銷售、技術支持等。
“雖然納微中國的員工還較少,但整體成員的知識構成非常完整,在每個領域都能獨擋一面。”查瑩杰還透露說,納微中國未來要做很多事情——首先,將進一步增加銷售、研發團隊,以覆蓋整個全球的市場能力;然后,擴張芯片設計團隊,擴招海外和國內員工;其次,加速在數據中心方面的發展,目前與頭部數據中心客戶在合作,預計明年年底將進入量產;再次,與汽車廠商聯合開發OBC、DCDC等。之后納微會通過合資公司、收購,來進一步加速在中國的發展,主要將圍繞大功率模塊、技術新應用場景。
當然,從消費類的快充,到數據中心、汽車方面拓展,這個過程中在芯片設計以及產品量產上也面臨一些技術難點。查瑩杰坦言,往服務器、汽車方向發展會面臨一些挑戰。氮化鎵是平面型結構,很適合做集成,但容易存在散熱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得到解決。
以GaN在汽車中的應用為例,現在主流的新能源汽車電池系統有兩種,一種是800V的系統,一種是400V的系統。800V系統主要用于長續航里程的中高端車型。因為歐洲車主對續航里程沒有太大的要求,該地區的新能源汽車仍以400V的系統為主。預計到2030年之前,歐洲大部分車型的電池系統都會以400V為主。而中國是一個特例,我國的國土遼闊,汽車充電樁分布廣泛。預估到2030年之前,中國會有一半數量的汽車會從400V升級為800V。不過,在全球范圍內400V還將是主流,Tier 1廠商規劃的未來幾年內的車載充電平臺,依然以400V為主。
目前,主要的氮化鎵器件是650V,這些產品的實測遠高于650V,它們的應用場景處于650V這一檔。同時,由于氮化鎵工藝在不斷完善,很多研究機構的數據表明,氮化鎵在1200V部分有了很大的突破。所以1200V并不是GaN技術的極限,未來GaN能適應的電壓還會往上提,而電流這一部分也不是太大的問題。例如,納微在今年四季度將推出的很多大電流產品的工作電流可達到上百安培。
GaN的發展潛力
同為第三代半導體,GaN和SiC(碳化硅)經常被相提并論。這兩種材料現在正處在商業化的過程中。以前大家說的更多的是SiC,因為它在汽車領域的廣泛使用,加速了它整個產業鏈的發展。SiC第一次大規模的展示是在特斯拉汽車上,僅特斯拉一家公司就“吃”掉了全球幾乎所有的SiC產能。客觀來說,SiC在1200V系統及以上的汽車、輸電、高鐵應用中有明顯的優勢。
而GaN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它是第三代半導體領域的關鍵材料,它更適用于1200V以下的系統。今年在6月,英特爾發布了5V轉1V的氮化鎵系統,這意味著英特爾CPU的供電更高效。英特爾5V轉1V氮化鎵系統的發布,給GaN行業帶來了巨大革命,GaN的電壓限制進一步被突破。以上特點,讓GaN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包括高壓適配器,汽車、手機、數據中心PMIC的替代等。
查瑩杰介紹說,從性能角度來說,碳化硅適用與從65kHz到200kHz頻率應用,而氮化鎵的頻率上限還在上探。目前,納微量產GaN產品的頻率大多在200kHz-300kHz之間,而采用納微GaN芯片的OPPO 50W的快充已經跑到了500kHz。實際上,GaN器件本身的頻率已經突破兩兆Hz以上,但控制器跟不上這么高的頻率,預計到明年整個系統頻率會突破1兆Hz。
另外,從成本的角度來看,氮化鎵的成本更低。由于納微半導體的帶動,GaN進入到了消費類功率器件市場,很快它的出貨量將會超過SiC,同時GaN的成本也會急速下降。
“我們認為,氮化鎵會成為改變行業規則的技術。它的速度比硅快20倍,體積和質量小近3倍,效率可提升40%,單位體積內功率密度增加3倍……同時,我們會進一步降低成本,推動新技術發展、量產。”查瑩杰強調說,納微的目標是提高整個電力關鍵行業的效率。
- 上一篇:中欣晶圓8/12英寸外延片項目簽約浙江麗水 2021/11/3
- 下一篇:日媒:臺積電來日建廠可能面臨“內需不足” 2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