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缺口竟然高達500萬?上海率先這樣破局!
2022-3-9 21:30:55??????點擊:
[導讀]要完成這樣浩大的人才培養工程,得需要多少個人社部門來上海抄作業?
“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高達500萬,而且這一缺口數據完全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前不久新華社調研報道,《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白皮書》顯示,目前人工智能行業人才缺口高達500萬,并且在高度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標準下,人才短缺將會長期存在。
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而從全球競爭態勢來看,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建設總體上呈現出美國領跑,中國并跑,德國、英國、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國跟跑的局面。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國各地政府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尤其是在高校人工智能學院建設方面大手筆投入。通過檢索我國相關高校官方網站,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1月底,已有59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或人工智能研究院,其中32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19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8所高校同時成立人工智能學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345所高校設立了人工智能專業。
345所高校都有人工智能專業是否意味著我們能培養很多的AI人才呢?實際并非如此。
據勞動報報道,截止2021年7月我國目前培養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僅5萬人,這個數量非常少,也就略等于10個商湯科技的體量和5個科大訊飛的體量。
很顯然,這樣的人才數量距離我國構建強大的人工智能生態還差十萬八千里。
魔都出手,破解人才緊缺困局
魔都上海,作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集聚地和引領者,同時又把AI作為三大產業支柱之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再次敢為人先。
據文匯報報道,近日由上海人社部門主動牽頭,聯合人工智能頭部企業深蘭科技搭建了上海首個人工智能創新實訓中心,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人才緊缺的問題。
為什么上海要這么做呢?是因為上海本來是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產業的,當年在很多媒體報道和政策中也都把人工智能列為三大支柱產業最重要的板塊,但是由于人才緊缺問題導致人工智能生態不繁榮,以至于近年來發展成效并不理想。
據媒體報道,2021年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總規模超過1.2萬億元,其中,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超7000億元,而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才2800億元,占比不足1/4。
很明顯,此次上海人社部門就是找到了核心原因所在,在解決人工智能人才緊缺問題上吃了秤砣鐵了心,一馬當先,付諸于行動。且看文匯報報道,此次人社部門和深蘭科技搭建的上海首個人工智能創新實訓中心有諸多功能和創新模式。
首先,具有完整的培育鏈路。實訓中心將會通過校企合作課程研發、教、授,行業交流研討會與技能體驗,組織選拔優秀學員參與國際人工智能科創賽事,支持創業團隊進行科技成果孵化等形式,形成從人工智能教育培訓、創新項目孵化到就業創業的完整培育鏈路。
其次,將軟硬結合、理論實踐雙結合。中心還能夠提供從人工智能算法教學到人工智能軟硬件項目實現的全過程,針對不同教育階段的人工智能實訓課程,按需搭建,高效、靈活、可擴展地為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提供高品質的人工智能教學與實訓體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人工智能教學效率。
另外,將科研成果反哺。實訓中心項目負責人介紹,根據以往深蘭和交大合作的3年項目運營數據實訓學員1000人測算,實訓中心預估將實現年實訓人數500人,服務產業在崗職工培訓500人,在運營期間將不斷優化算法研究方向及課件更新,并結合深蘭科技在CVPR、ICCV、ECCV、IEEE等國際頂級賽事上奪得40多項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等算法領域的世界冠軍科研成果反哺中心。
可以看出,上海政府尤其是人社部門越來越重視人工智能技能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在職業教育領域,政策指導穩準狠,在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方面更是毫不猶豫。
筆者是否可以認為,上海要做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地,也要做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地,更要成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搖籃,彰顯新時代“黃埔軍校”的風采?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傳統職業教育邁向高素質發展階段
“挖掘技術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句廣告詞并不陌生。藍翔技校在過去的十多年里,為我國專門培養挖掘機手等各類實用人才,支援了我國基建工作。不過當下時過境遷,房地產不景氣,并不需要太多開挖掘機的人才,因此職業教育將面臨新時代的挑戰。
去年4月,國家層面指出,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基礎性工程,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站位,著眼于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高度深化對職業教育的認識。
可以看出,對于人工智能職業教育,國家層面已經從工作全局高度,深刻闡明了發展的重大意義。無論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都必須把加快發展現代化高素質職業教育也就是人工智能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深刻認識“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戰略地位,每個人都要對高素質職業教育高看一眼、厚愛一分。
人工智能作為當下最吃香的專業,其人才發展通常分為四個層面:科學家人才、算法人才,應用人才和數據藍領人才。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跨度也較廣,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各個方面。這些工作的共同點是都需要大量數據和深度學習技術,而算法策略和數據分析更是人工智能兩大核心崗位。
但是,由于AI技術處于高速發展期,且要持續保持技術先進性,加之各大高校畢業生人數和質量與產業需求無法完全匹配,專業對口率不高,更是加劇了高級人才的緊缺性,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政府和企業參與進來培養更多的AI人才,從而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路杰在采訪中表示,我國AI人才以80后作為主力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等城市,雖然這些城市有很多一流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但是AI企業逐年增多,人才供應量仍然嚴重短缺,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職業教育來進行補充。
他認為此次上海人社部門找到了制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痛點,主動出擊和深蘭科技共建的人工智能實訓中心將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孵化器,同時也為傳統職業教育起到了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他認為實訓中心可以對初出茅廬,僅對基礎編程略知一二或者缺乏實際AI技能的初級程序員進行培養,這不僅能提供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還能有力解決企業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問題,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彭博社援引外媒報道也對上海此舉進行了評價。外媒表示,中國人工智能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上海作為中國的先行示范城市,在十四五規劃之后,近日由人社部門牽頭組織的人工智能創新實訓中心正在大規模培養人工智能高級算法工程師,解決人才緊缺問題。
同時外媒還擔憂上海城市的這個操作是否對于中國其他城市具有引領示范作用,如果一旦全中國各大城市推廣開來,這將加速縮短中美科技領域的差距,降低美國在全球的話語權。
的確外媒的評價也啟發了我們。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很多政策行動都應該具有良好示范作用,各地如果都跟進效仿紛紛成立人工智能創新實訓中心,必然會減緩AI人才緊缺問題,同時也會增加職業教育的就業率。
“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高達500萬,而且這一缺口數據完全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前不久新華社調研報道,《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白皮書》顯示,目前人工智能行業人才缺口高達500萬,并且在高度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標準下,人才短缺將會長期存在。
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而從全球競爭態勢來看,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建設總體上呈現出美國領跑,中國并跑,德國、英國、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國跟跑的局面。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國各地政府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尤其是在高校人工智能學院建設方面大手筆投入。通過檢索我國相關高校官方網站,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1月底,已有59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或人工智能研究院,其中32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19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8所高校同時成立人工智能學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345所高校設立了人工智能專業。
345所高校都有人工智能專業是否意味著我們能培養很多的AI人才呢?實際并非如此。
據勞動報報道,截止2021年7月我國目前培養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僅5萬人,這個數量非常少,也就略等于10個商湯科技的體量和5個科大訊飛的體量。
很顯然,這樣的人才數量距離我國構建強大的人工智能生態還差十萬八千里。
魔都出手,破解人才緊缺困局
魔都上海,作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集聚地和引領者,同時又把AI作為三大產業支柱之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再次敢為人先。
據文匯報報道,近日由上海人社部門主動牽頭,聯合人工智能頭部企業深蘭科技搭建了上海首個人工智能創新實訓中心,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人才緊缺的問題。
為什么上海要這么做呢?是因為上海本來是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產業的,當年在很多媒體報道和政策中也都把人工智能列為三大支柱產業最重要的板塊,但是由于人才緊缺問題導致人工智能生態不繁榮,以至于近年來發展成效并不理想。
據媒體報道,2021年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總規模超過1.2萬億元,其中,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超7000億元,而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才2800億元,占比不足1/4。
很明顯,此次上海人社部門就是找到了核心原因所在,在解決人工智能人才緊缺問題上吃了秤砣鐵了心,一馬當先,付諸于行動。且看文匯報報道,此次人社部門和深蘭科技搭建的上海首個人工智能創新實訓中心有諸多功能和創新模式。
首先,具有完整的培育鏈路。實訓中心將會通過校企合作課程研發、教、授,行業交流研討會與技能體驗,組織選拔優秀學員參與國際人工智能科創賽事,支持創業團隊進行科技成果孵化等形式,形成從人工智能教育培訓、創新項目孵化到就業創業的完整培育鏈路。
其次,將軟硬結合、理論實踐雙結合。中心還能夠提供從人工智能算法教學到人工智能軟硬件項目實現的全過程,針對不同教育階段的人工智能實訓課程,按需搭建,高效、靈活、可擴展地為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提供高品質的人工智能教學與實訓體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人工智能教學效率。
另外,將科研成果反哺。實訓中心項目負責人介紹,根據以往深蘭和交大合作的3年項目運營數據實訓學員1000人測算,實訓中心預估將實現年實訓人數500人,服務產業在崗職工培訓500人,在運營期間將不斷優化算法研究方向及課件更新,并結合深蘭科技在CVPR、ICCV、ECCV、IEEE等國際頂級賽事上奪得40多項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等算法領域的世界冠軍科研成果反哺中心。
可以看出,上海政府尤其是人社部門越來越重視人工智能技能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在職業教育領域,政策指導穩準狠,在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方面更是毫不猶豫。
筆者是否可以認為,上海要做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地,也要做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地,更要成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搖籃,彰顯新時代“黃埔軍校”的風采?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傳統職業教育邁向高素質發展階段
“挖掘技術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句廣告詞并不陌生。藍翔技校在過去的十多年里,為我國專門培養挖掘機手等各類實用人才,支援了我國基建工作。不過當下時過境遷,房地產不景氣,并不需要太多開挖掘機的人才,因此職業教育將面臨新時代的挑戰。
去年4月,國家層面指出,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基礎性工程,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站位,著眼于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高度深化對職業教育的認識。
可以看出,對于人工智能職業教育,國家層面已經從工作全局高度,深刻闡明了發展的重大意義。無論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都必須把加快發展現代化高素質職業教育也就是人工智能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深刻認識“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戰略地位,每個人都要對高素質職業教育高看一眼、厚愛一分。
人工智能作為當下最吃香的專業,其人才發展通常分為四個層面:科學家人才、算法人才,應用人才和數據藍領人才。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跨度也較廣,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各個方面。這些工作的共同點是都需要大量數據和深度學習技術,而算法策略和數據分析更是人工智能兩大核心崗位。
但是,由于AI技術處于高速發展期,且要持續保持技術先進性,加之各大高校畢業生人數和質量與產業需求無法完全匹配,專業對口率不高,更是加劇了高級人才的緊缺性,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政府和企業參與進來培養更多的AI人才,從而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路杰在采訪中表示,我國AI人才以80后作為主力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等城市,雖然這些城市有很多一流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但是AI企業逐年增多,人才供應量仍然嚴重短缺,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職業教育來進行補充。
他認為此次上海人社部門找到了制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痛點,主動出擊和深蘭科技共建的人工智能實訓中心將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孵化器,同時也為傳統職業教育起到了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他認為實訓中心可以對初出茅廬,僅對基礎編程略知一二或者缺乏實際AI技能的初級程序員進行培養,這不僅能提供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還能有力解決企業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問題,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彭博社援引外媒報道也對上海此舉進行了評價。外媒表示,中國人工智能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上海作為中國的先行示范城市,在十四五規劃之后,近日由人社部門牽頭組織的人工智能創新實訓中心正在大規模培養人工智能高級算法工程師,解決人才緊缺問題。
同時外媒還擔憂上海城市的這個操作是否對于中國其他城市具有引領示范作用,如果一旦全中國各大城市推廣開來,這將加速縮短中美科技領域的差距,降低美國在全球的話語權。
的確外媒的評價也啟發了我們。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很多政策行動都應該具有良好示范作用,各地如果都跟進效仿紛紛成立人工智能創新實訓中心,必然會減緩AI人才緊缺問題,同時也會增加職業教育的就業率。
- 上一篇:什么是車載充電器?這篇文章講透了 2022/3/9
- 下一篇:從顛覆者到晶圓代工“一哥”,臺積電做對了什么? 2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