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芯片技術突破后,再傳好消息!又一項創新科學平臺誕生
近2年來,科技水平對于全球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對于科技創新也越來越重視。2019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在多個領域取得了不少突破。據新華網1月12日最新報道,繼芯片、醫藥等領域出現突破之后,我國又一項創新科學平臺誕生了。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2018年的消費量高于歐洲和美洲消費量之和。然而,國產芯片量卻非常少,在全球總產量中的占比僅3%,導致中國芯片需求長期以來需要靠進口。而自2018年以來,中國意識到掌握芯片科技的重要性之后,中企紛紛開始加大研發投入,以降低對外國芯片的依賴。
不過,2019年9月份,"中國芯"終于傳來好消息。中國半導體企業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宣布將對其自主研發的Xtacking架構的64層3D NAND(三維閃存)進行量產,這一突破有望將中國芯片的自給率從8%提高到40%。而外媒此前也曾表示,隨著長江存儲開始量產,相關芯片的價格將會大幅降低,從而導致國際芯片巨頭的利潤下降。
中企實現量產從而降低國際相關產品的價格,似乎一直是令外企感到擔憂的地方。繼芯片之后,近期中國制藥領域也出現了突破。2019年底,中國石藥集團高血壓專利藥玄寧在美國獲得其食藥監管局審評通過,標志著首個獲得美國完全批準的中國本土企業創新藥誕生,這意味著該藥物將走向國際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與芯片上的突破一樣,該藥物取得突破之后,也將打破國外企業的壟斷,并且在定價上也比外企要便宜得多。據悉,玄寧在國內單片定價不到外國產品的三分之一,這在降低國內患者用藥負擔的同時,也有望加大市場競爭,從而拉低相關進口藥物的價格。
在芯片和制藥等領域,中企只是"后來者",并且準備后來居上,而近期中國又一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卻是在沒有外國同類項目可供參考的情況下實現的。
據新華網1月12日報道,我國近期已經建成全球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該發射臺的探測半徑達到數千公里,探測深度為10公里,形成了可覆蓋我國領土和領海的高信噪比極低頻電磁波信號源。
報道指出,該工程是由中國船舶集團第七研究院聯合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二二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攻關多年完全的,并且近期通過了國家驗收。
除了設計并建成全球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之外,該工程還在極低頻電磁信號組網接收、數據處理反演等多項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為"深地、深海、深空"等多個領域的前沿科技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平臺。
該工程可用于地層結構、地下資源和海底資源的探測、地震預測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工程的相關負責人指出,這標志著我國又一項創新科學平臺誕生了。如果說在芯片、制藥領域中企只是跟跑,那么在這一領域中國無疑已經成為了領跑者。
- 上一篇:中芯國際宣告:14納米生產線正式投產 2020/1/14
- 下一篇:展望未來,5G與AI給生活將帶來怎樣的改變? 20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