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華為,是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的?
在上周舉辦的全球領先的專業電子機構媒體Aspencore與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集群聯合主辦的“2021國際AIoT生態發展大會智慧能源分論壇”上,華為CTO辦公室數字化轉型首席專家章異輝分享了華為的數字化轉型技術路徑,表示將與伙伴共創行業新價值。
即使面臨美國持續打壓以及新冠疫情的雙重困境,華為在2020年依舊實現了8914億元人民幣的總營收,同比增長3.8%。而在面向政府和企業數字化轉型領域,華為2020年營收更是突破1000億人民幣,實現了2位數的增長。如此優秀的成績華為是如何做到的?
在7月27日,全球領先的專業電子機構媒體Aspencore與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集群聯合主辦的“2021國際AIoT生態發展大會智慧能源分論壇”上,華為CTO辦公室數字化轉型首席專家章異輝分享了華為的數字化轉型技術路徑,表示將與伙伴共創行業新價值。
人類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加速進入智能世界
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驅動了產業數字化的新轉型,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華為與牛津研究院合作,對數字經濟研究發現,2025年全球產業數字化機會將高達23萬億美金。未來的世界是一個萬物感知/互聯/智能的時代。
章異輝表示,華為以前的愿景是:豐富人們的溝通與生活。大家通過手機等方式鏈接起來之后,達到了這個愿景。此后,華為于2017年提出新愿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家庭、每個人、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以太網絡的發明人羅伯特·梅特卡夫的名字命名的梅特卡夫定律定律表示,網絡的價值隨著用戶數量的平方數增加而增加。換句話說,某種網絡,比如電話的價值隨著使用用戶數量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從萬物互聯、萬物智聯到萬智互聯后,網絡的價值將呈幾何級的增長。
章異輝指出,新“梅特卡夫定律”表示聯接力就是生產力,提出了鏈接與帶寬成正比,與時延成反比,網絡的建設一定是符合生產、辦公等的需要。
在數字經濟當中,基礎核心就是ICT技術,包括AI、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通過ICT技術來和行業結合,實現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交通等等方方面面。
與華為公司進行智能化合作之后,深圳機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刷臉過安檢,到行李自動運送,再到面部識別進登機口,實現了“出行一張臉”,大大提升了出行效率。章異輝表示:“這些都屬于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是未來最關鍵的部分,因為它的增速是傳統到經濟2.5倍,所以,我們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 疫情雖讓經濟付出了代價,但卻也意外加快了經濟向數字化轉型的進程。現在智能化、自動化和線上化成為常態,例如自動測溫已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東西。
章異輝表示:“在工業當中應該也是要用ICT的技術,使它智能化、自動化。如果不做這個事情,其他的企業就做了,那他就領先了。”
同時,他提出來“泛勞動力優勢”的觀點,指以智能機器人為代表的泛勞動力,它就是未來的生產素。他表示:“如果這個企業/區域建立了泛勞動力優勢,那我就不怕產業的轉移,任何一個產業不管是高的還是低的,哪怕是農業,因為不需要人了,我同樣可以達到很高的效率,以此發展經濟。所以,未來可能不一定非得是人口大國才是強國。”
在目前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企業都做到了營銷數字化,之后他們需要做的是把支撐系統數字化起來,進一步達到核心生產系統的數字化,中間少人干預,用數字化的手段,或者通過數據發掘生產力,最終實現價值數字化重構、新的商業模式等等。在這當中,任務效率、功能效率、系統效率,組織效率都得到了提升,最后實現整個生態效率的提升,這些都是數字化轉型的一部分。
章異輝表示:“我們做的數字化轉型不是一口吃成胖子,任何一個場景把它數字化了,那就是數字化轉型。”
以史為鑒,數字化激辯二十年之六大痼疾
在產業數字化的過程,我們經常能遇到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證明我媽是我媽、平臺一上新任務就頭痛、遇到重要場合網絡聯接卻掉鏈子、終端源頭的數據要用時卻找不到……
章異輝認為,以上的問題正是當下數字化進程所面臨六大痼疾:
思想馬耳東風:部門墻,數字化不徹底,作業兩張皮,要數據易,給數據難,數據不通,難得糊涂;
團隊雞同鴨講:懂IT的不懂業務,懂業務的不懂IT ,T型人才模型難以挖掘數據價值,缺乏π型人才;
平臺蚍蜉撼樹:缺乏彈性擴展能力,煙囪建設的發展之路,難以支撐運營和發展;
數據魚牛兩隔:數據沒打通,人工對齊效率低,如大量人力和時間投入資產盤點,結果并不準確;
通信驢唇馬嘴:網絡體驗差,IT系統運維成了重心,辦公、生產和物聯網多張網,通信網絡仍然復雜;
智能蝸行牛步:知識沒有沉淀,經驗沒有傳承,重復發明的輪子 。
此外,數據作為數字工業核心生產要素,還需跨越六大難關:標準關、網絡關、集成關、流通關、軟件關、AI關。
面對以上重重關卡,各產業行業企業如何過五關斬六將實現數字化呢?章異輝提出參考智能體架構,技術架構一步到位。
華為是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的?
華為去年提出來的智能架構分為4層:
智能交互:執行在邊、控制在云,云邊端協同操作系統,加速數據和AI的自由流動,越來越智能;
智能聯接:通過5G等物理聯接,實現無縫覆蓋,萬物互聯。在智能聯接的基礎上,通過華為云ROMA實現應用和數據協同,盤活歷史應用和數據資產,實現數據資產在新老應用之間的流動和共享,打造應用一張網,數據一盤棋。比如說華為提供WIFI6,性能比WIFI5提高1倍,華為WIFI6比業界又高了1倍,不僅是辦公、生產,還可以實現分片技術。分片功能就能讓不同的業務分著通道走。比如說電力行業,我們就能實現硬軟通道在一個通道里邊走,硬的通道做什么?做生產控制,它是時延保障的。軟的通道是會議、語音等等,它能節省成本。
智能中樞:提供能力,打通數據,沉淀行業資產,使能應用、 AI和數據;
智慧應用:聚焦業務實現,從智能中樞獲得強勁、敏捷能力。
基于以上的智能構架,華為是如何解決當下數字化進程所面臨的六大痼疾呢?
章異輝介紹表示:
思想方面,輪值董事長負責,實現任總要求的多打糧食,增加土地化能力;、
團隊方面,業務IT一體化,成立各業務部門一把手負責的變革委員會;
平臺方面,業務全面上云,微服務化重構近500個應用系統;
數據方面,以免打卡為例,HIS統一數據平臺;
- 上一篇:最瘋狂的MCU、觸控IC和TDDI 2021/8/3
- 下一篇:華為:自動駕駛積水深度測量專利 20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