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了二十年的傳說
2021-11-22 13:42:36??????點擊:
20年來,電子器件供應鏈一直通過準時制 (JIT)、按訂單生產 (BTO) 和精益生產,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水平,其目標是實現按需向生產線提供適量的元器件。究竟什么是“適量”的元器件?這些參數由最終客戶決定——主要是OEM和EMS供應商。
眾所周知,電子行業無法被精準預測。
“這是我第一次獲得準確的客戶預測,很可能也會是唯一的一次。”一位芯片制造商最近表示,今年年初,當電子產品的需求激增時,所有人都沒有做好準備。本輪芯片短缺,預計將持續到2022年。
通常情況下,生產一顆電子元器件,需要16到18周的時間。交期(從下單到出貨之間的時間跨度)是供需是否平衡的指標。
據市場情報機構LevaData數據顯示:當前,電子元器件(含有源器件和無源器件)的平均交貨期為22周,且部分器件的交期正趨于穩定。在過去的8到12個月里,半導體元器件的平均交貨時間戲劇性地增加了2到3倍,現在這種情況似乎再次發生了轉變。交期延誤的時間在縮短,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開始趨于平穩。
ECIA的最新報告也指出,從今年7月至8月開始,所有類別的元器件交期壓力都有了顯著緩解。但分立器件和電容器件仍承受著巨大的交期壓力,一些存儲產品的交期甚至達到了一年。
產生這種趨勢的原因有很多:
供需開始放緩并趨于正常;
客戶意識到無法及時獲得設備,因此選擇提前下單;
由于供應受限,制造商下調了預期;
元器件制造商正在生產更多的零部件。
LevaData的報告說:“最近幾個月以來,首次出現了連續幾個月交貨期趨于平緩或降低的情況,尤其是在那些交期最先拉長的器件類別中。盡管季節性或新冠疫情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等供應制約因素仍然存在,但由它們所產生的影響各不相同。這些產品類別在供應鏈各節點上的表現都更糟糕,并且對組內特定元器件的影響比其他類別更大。大多數元器件制造商的產線接近或達到了100%的滿載率。”
LevaData指出,還有一種可能是,市場上囤積元器件的行為減少了。許多公司的現金流都大受沖擊,由于他們不得不占用比平時更多的現金,來保證充足的元器件供應,從而確保向客戶持續提供產品。交期勢頭的這種變化,可能預示著元器件短缺的情況正在好轉,他們不再需要“極端”過剩的庫存。
囤貨只會加劇元器件短缺,這種做法并不值得推崇。元器件制造商和分銷商通過分析客戶的歷史購買模式,并標記異常高的訂單。同時,他們還與客戶合作,為其產品設計尋找替代方案。
LevaData指出,交期趨于穩定可能意味著半導體市場開始回歸供需平衡。只不過,在未來三至六個月內,疫情封鎖等不可預見的波動因素,仍將繼續影響全球半導體市場的走勢。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和其他咨詢公司認為,新冠疫情暴露了供應鏈中的一些根本弱點。
麥肯錫的報告稱,向準時制和精益生產系統的轉變,幫助企業提高了效率,減少了對營運資金的需求。但現在,他們可能需要在“及時”和“以防萬一”之間來做平衡。擁有足夠的關鍵零部件和安全庫存,能起到十分關鍵的緩沖作用,可最大限度地減少供應中斷產生的財務影響,還能幫助企業應對突增的需求。但別指望能增加可隨時出貨的庫存,元器件制造商并不想增加成品庫存。如果庫存水平增加,公開交易的分銷商就會受到打擊。
現在的客戶已經習慣了JIT、BTO和精益生產。將客戶預測視為供應鏈中的波動因素是合理的。2001年和2021年錯誤的預測令人印象深刻,供應鏈在2001 年之后進行了自我改造。而2021年,芯片企業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建造大約29座晶圓廠。
總而言之,市場對元器件的總體需求不會減少,但如果5G、電動汽車、人工智能,或任何其他高增長行業的短期需求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則可能會在2023年出現半導體產能過剩。
眾所周知,電子行業無法被精準預測。
“這是我第一次獲得準確的客戶預測,很可能也會是唯一的一次。”一位芯片制造商最近表示,今年年初,當電子產品的需求激增時,所有人都沒有做好準備。本輪芯片短缺,預計將持續到2022年。
通常情況下,生產一顆電子元器件,需要16到18周的時間。交期(從下單到出貨之間的時間跨度)是供需是否平衡的指標。
據市場情報機構LevaData數據顯示:當前,電子元器件(含有源器件和無源器件)的平均交貨期為22周,且部分器件的交期正趨于穩定。在過去的8到12個月里,半導體元器件的平均交貨時間戲劇性地增加了2到3倍,現在這種情況似乎再次發生了轉變。交期延誤的時間在縮短,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開始趨于平穩。
ECIA的最新報告也指出,從今年7月至8月開始,所有類別的元器件交期壓力都有了顯著緩解。但分立器件和電容器件仍承受著巨大的交期壓力,一些存儲產品的交期甚至達到了一年。
產生這種趨勢的原因有很多:
供需開始放緩并趨于正常;
客戶意識到無法及時獲得設備,因此選擇提前下單;
由于供應受限,制造商下調了預期;
元器件制造商正在生產更多的零部件。
LevaData的報告說:“最近幾個月以來,首次出現了連續幾個月交貨期趨于平緩或降低的情況,尤其是在那些交期最先拉長的器件類別中。盡管季節性或新冠疫情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等供應制約因素仍然存在,但由它們所產生的影響各不相同。這些產品類別在供應鏈各節點上的表現都更糟糕,并且對組內特定元器件的影響比其他類別更大。大多數元器件制造商的產線接近或達到了100%的滿載率。”
LevaData指出,還有一種可能是,市場上囤積元器件的行為減少了。許多公司的現金流都大受沖擊,由于他們不得不占用比平時更多的現金,來保證充足的元器件供應,從而確保向客戶持續提供產品。交期勢頭的這種變化,可能預示著元器件短缺的情況正在好轉,他們不再需要“極端”過剩的庫存。
囤貨只會加劇元器件短缺,這種做法并不值得推崇。元器件制造商和分銷商通過分析客戶的歷史購買模式,并標記異常高的訂單。同時,他們還與客戶合作,為其產品設計尋找替代方案。
LevaData指出,交期趨于穩定可能意味著半導體市場開始回歸供需平衡。只不過,在未來三至六個月內,疫情封鎖等不可預見的波動因素,仍將繼續影響全球半導體市場的走勢。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和其他咨詢公司認為,新冠疫情暴露了供應鏈中的一些根本弱點。
麥肯錫的報告稱,向準時制和精益生產系統的轉變,幫助企業提高了效率,減少了對營運資金的需求。但現在,他們可能需要在“及時”和“以防萬一”之間來做平衡。擁有足夠的關鍵零部件和安全庫存,能起到十分關鍵的緩沖作用,可最大限度地減少供應中斷產生的財務影響,還能幫助企業應對突增的需求。但別指望能增加可隨時出貨的庫存,元器件制造商并不想增加成品庫存。如果庫存水平增加,公開交易的分銷商就會受到打擊。
現在的客戶已經習慣了JIT、BTO和精益生產。將客戶預測視為供應鏈中的波動因素是合理的。2001年和2021年錯誤的預測令人印象深刻,供應鏈在2001 年之后進行了自我改造。而2021年,芯片企業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建造大約29座晶圓廠。
總而言之,市場對元器件的總體需求不會減少,但如果5G、電動汽車、人工智能,或任何其他高增長行業的短期需求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則可能會在2023年出現半導體產能過剩。
- 上一篇:TI將建造四座晶圓廠,緩解全球供應鏈緊張局面 2021/11/22
- 下一篇:“缺芯癥”有所緩解 4S店提車周期縮短 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