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Home或Amazon Echo值得買嗎? 語音交互方案
袁莉老師問我 Amazon Echo 或者 Google Home 值不值得買。我決定寫一寫。
我有一臺 Amazon Echo,還有一臺 Google Home。
其實是兩臺 Google Home。上個月去美國的時候,看行李箱還有空,順手又買了第二臺 Google Home。
朱老師經常批評我亂買東西,比她買包還勤快。我振振有詞,工作需要。做為一名優秀的創業者,我應該對各種各樣新的科技產品保持敏銳。
所以,我可以摸著良心和桌子上的 iPhone 7 Plus、Pixel、魅族 Pro 6、Lumia 950、iPad Air 2、Surface Pro 3、Pixel C、MacBook Pro 和 Chromebook Pixel 2 說,我買東西是很節制的。
前幾天有本雜志邀請我點評一些「不同類型的產品」,里面有畫了蒙娜麗莎的 LV 包包、硅谷流行的某款鞋子、長得很華麗的沙發、福特新款野馬之類的... 我想了一整天,都沒想出來怎么點評。
可見我確實是非常專注的。
甚至我對硬件其實也不感興趣。桌子上的手機、平板和電腦是多了點,但仔細觀察,每一臺都有唯一的操作系統和產品形態組合。我更感興趣的是軟件,尤其是新的人機交互形式。
所以 Amazon Echo 推出的時候,我的心里長出了半棵草。我可以想象它在國內用處不大,但出于對新的人機交互形式的好奇心,我覺得應該買一臺。
這叫責任感。
這半棵草茍活了一年,期間我買了一套房子,裝修完,搬了進去。有一天坐在新家里又想起了這半棵草,順手在淘寶搜了一下,發現有北京現貨,就買了一臺。
順豐隔天就到了。沖動消費就是要這樣,想反悔都沒有機會。
于是在 Amazon Echo 推出一年后,我拔了草。
給不熟悉的朋友說明一下,Amazon Echo,是一個內置 Alexa 智能助理的音箱。也就是說,你可以像和 Siri 對話一樣和它說話,問它問題,吩咐它做事情。你只要說,「Alexa...」,就可以對它發號司令。
智能助理不是一個新東西。Apple 在 2011 年就推出了 Siri,Google 也在 2012 年推出了 Google Now。和 Alexa 一樣,你都可以和它們說話,問它們問題,吩咐它們做事情。它們也都有所謂的「熱詞喚醒」功能,不用拿起手機,你只要對著它們說,「OK Google」或「Hey Siri」,就可以免提對話。
那么,為什么要買一個音箱,專門用來裝一個智能助理呢?
不是技術越先進,競爭優勢就越大。比如 Google 原來的自動駕駛部門,專注于直接實現全自動駕駛的汽車,商業化節奏不緊不慢。而 Uber 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盡管不如 Google,卻想到了用自動駕駛技術來運營出租車隊的路徑,說不定可以反超 Google。
設計、商業上的創新,同樣是一種跨越式發展的方法。當然,Uber 過于心急以至于玩了很多火,現在可能會不小心燒到自己。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我不認為 Amazon 擁有比 Apple 或 Google 更先進的智能助理,但我覺得 Amazon 放對了地方。Amazon 是一家很聰明的公司。
Siri 和 Google 的語音助手,我不知道大家一般會用來做什么,我覺得它們最可靠的是講段子。我以前開車上班,京藏高速上胡思亂想,總有一些絕妙的主意想記下來。我嘗試大喊「OK Google, take a note…」,往往要重復四五遍才可以勉強錄下來一段語音,后來還是放棄了。
這些絕妙的主意就這樣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丟失了。
我之前問了幾家國內做智能助理的公司,似乎普遍也是以娛樂用途為主。其實人類是一種很懶惰的動物。不管數學多差,每個人在偷懶方面都無比精明。假如說一個指令的成功率是 80% (不是語音識別率),也就是發出五個指令有一個會失敗。我們的大腦在下次想做同樣的任務時就會暗暗比較,我是冒失敗的風險來試試語音操作呢,還是一開始就使用我知道肯定能搞定的傳統方法?
要養成新路徑的習慣,我覺得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新路徑比舊路徑要短得多,新路徑的成功率足夠高,新路徑失敗后的損失足夠小。
買了 Echo 以后,我發現我和 Alexa 說話的頻率要比 Google 和 Siri 高很多。
一方面,Alexa 有七個麥克風,家里一般也很安靜,我在客廳中的任何一個角落喊廚房中的 Alexa 它都能聽見。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非常靈敏,這就比手機可依靠多了。而且 Alexa 聽見的時候會給你很明顯的反饋,除了音效外,還會有一個燈亮起來指向你的方向。這和呼喚手機它愛理不理的感受是很不一樣的。
在自己家里大喊大叫,也要比在公眾場合大喊大叫要優雅一些。
另一方面,Alexa 的功能不多,恰恰成為一個優點,你知道它擅長做什么事,成功率也會很高。事實上,這些智能助理都不太智能。但其它智能助理需要每天跟著你在外奔波,而 Alexa 只需要居家就可以,難度會低很多。
拿開車來說,我想吩咐智能助理的事情可能有很多——
微信誰跟我說話了嗎?朋友圈有什么新帖?
去皇室戰爭收一下寶箱。
我幾點能到公司?
我十點鐘是不是有個會?
告訴文蓮,我和她的會要遲到幾分鐘。
我要再遲到幾分鐘。
今天應該走哪條路更快?京承還是京藏?
等等。
你在家里會問 Alexa 的問題沒有那么多,但它總能滿足你的要求。
Alexa,放點音樂。
Alexa,放點鋼琴曲。
Alexa,計時三分鐘。
這些操作中的大部分并不復雜,但一方面是 Alexa 非常可依靠,另一方面呼叫 Alexa 遠比拿手機方便。「拿手機」聽起來就是三個字,但我們精明的大腦知道,這包括「回憶手機在哪里」「起身走過去」「拿起手機」「解鎖」「找到對應的 App」「打開那個 App」... 的一系列復雜過程。相比之下,喊 Alexa 要方便多了。
在偷懶的欲望下,使用習慣很快就養成了。
我家里的燈光系統沒有智能化,否則想象一下,冬天躲在被子里頭大喊一聲「Alexa,關燈」。這可是解決了困擾人類數個世紀的難題。
Google 的產品經理看著 Echo 的暢銷一定很生氣——明明技術不如我們,做出這么一個玩具,反而賣得不錯。
沒辦法,這本來就不是一個純技術的競爭。而是技術、設計和商業的綜合競爭。
于是 Google 推出了 Google Home。
Google Home 去年在 Google I/O 發布的時候我正好在現場,當時覺得印象一般,跟隨之舉。
后來我拿到手以后... 也還是認為是跟隨之舉。并沒有什么新意。
但很快,我呼喚 Google 的次數就超過了 Alexa。
Amazon Echo 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但功能還是有些問題的。比如,其大部分功能在中國無法使用——不是那種不可描述的問題,而是沒有數據。比如,Echo 無法告訴你北京的天氣,也不能告訴你按照目前路況上班要多長時間。
Google Home 都可以。
而且,由于我本來就大量使用 Google 的服務,有許多整合就很方便。例如,我家里所有的音箱都接了 Chromecast Audio,所以如果我說,「OK Google, 放王菲的歌」,家里所有的音箱就會同時響起。作為一個搜索引擎公司,有一些奇怪的問題 Google 也會回答得更好,比如有一天我和朱老師睡前在床上探討一個嚴肅的問題:
貓到底有沒有天敵?
懶得拿起手機,直接問了一句,Google 就直接告訴我們答案了 (沒有)。
我買了第二臺 Google Home 以后,Google 全面占據了上風,因為我在床頭放了一臺。這樣子就出現了更多我之前沒有預料到的用法,比如設置鬧鐘 (OK Google,六小時后叫我起床?);早上起來懶得睜眼,直接問幾點了 (OK Google,現在幾點了?),順便在床上聽一會兒自己今天的日程和新聞速報 (OK Google, 我今天有什么安排?)
Alexa 和 Google 的功能都在以很快的速度增加。每周,Alexa 和 Google 都會有一封郵件,介紹這周新上線的功能。在我看來,Google 的功能稍微更有吸引力一些。例如,Google 支持通過一個叫 IFTTT 的服務自定義指令,比如我可以說「OK Google 提醒我買牛奶」,然后設置把這個任務添加到我的項目管理軟件 Asana 中。
先行者發明了市場,還得守住市場。
回到這些東西值不值得買。如果你喜歡這些新玩具,比如你曾經買過第一代的 iPhone,它是足夠成熟、可以買的。
但還有許多對于人類來說理所當然的事情,它們今天做不到。
有些可能是技術的問題,比如,雖然你可以問 Google「北京明天會下雨嗎?」「后天呢?」「那廣州呢?」,它都能聽懂,自然接話。但如果你問它,「UA 889 幾點到?」「提醒我」,它就會問,「提醒什么?」
測試了Google Home的新功能,發現的確還無法實現。不過從背景音消噪、上下文理解、打斷等方面,我們對Google Home 進行了測試。
1、在背景噪音干擾下接收信息的能力
通過其他設備播放音樂造成背景噪音,提出諸如““你怎么樣”、“可以播放一段音樂嗎”、“停止播放”等問題和指令都可以迅速得到回答和反應。
2、上下文理解
在我們提問“今天天氣怎么樣?”,Google Home 的回答包括今天當下的天氣、溫度情況,以及晚上的天氣如何。當我們接下來問“明天呢?”,Google Home 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在詢問天氣后,一定要在句首增加喚醒詞(Waker)“Hey Google,明天呢?”,才能得到答案。但我們在測試訂機票場景時,Google Home 會用問句結尾,這時用戶不需要喚醒詞也可以與Google Home 順利溝通。
3、是否能被打斷
在 Google Home 給出答案和建議的過程中,只要用“Hey Google”開始提問,Google Home 都會迅速停止轉換為聆聽狀態。
4、提取事件
我們希望Google Home 幫忙訂一張去紐約的機票,Google Home 準確的捕捉到我們的所在地,“從 LA到紐約的往返機票297美元起,你想訂哪天的?”“5月21日出發,6月21日回程。”“5月21日出發,6月21日回程的航班394美元起,你要郵件查看機票情況嗎?”回答是,就會在賬戶關聯郵箱收到相關郵件。
5、通過網絡搜獲信息
當我們問“這周有漢密爾頓的演出嗎?”Google Home 表示無法提供幫助。改問“這周有 Maroon 5的演出嗎?”吼,Google Home 依然表示無法幫助。
我們還試著引導 Google Home:
——“Hey Google,你知道 Maroon 5嗎?”
——“你想知道 Marron 5 的什么?”
——“有他們的演出嗎?”
——“對不起,我幫不上忙。”
當然,我們還測試了很多“奇怪”的項目。比如是否能區分不同的用戶?答案是并不能,三個人穿插著說話都可以控制 Google Home。是否能播放某種特定類型的音樂?當我們讓他播放「最新的獨立(Indie Music)音樂」時,它播放的是 R&B,大概被理解成了「最新的音樂」。是否會說中文?Google Home 的確會說簡單的中文,比如“How to say ‘I am handsome in Chinese’ ?”“我帥。”
總體來看 Google Home 的表現差強人意,不過對于要求甚高、寄希望于產生人與人交流感的人類來說,可能會沒有想象得沒那么好。不過有一位朋友表示,曾在擁抱著女友的情況下對 Google Home 說“Hey Google play Waltz”,兩人便跳起舞來,又通過“Turn the volume to the Max”調高音樂,整個過程流暢、自然,十分浪漫。
Youtube 上有一條名為《101 Things to Ask Google Home》的視頻,給出了不少可以和 Google Home 交流的有趣問題,比如“How many days till Christmas?”(還有多少天到圣誕節)、“Make me laugh”(給我講個笑話)、“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等等。Google Home 還有不少小彩蛋,比如“Can you rap?”、“Sing for me”。
從外觀上來看,Google Home 非常可愛。頂部傾斜可觸控的表面隱藏著四種顏色的LED燈,接收到新消息時Google Home的光環就會閃爍發光。揚聲器格柵的底部則是用磁鐵連接的滾輪,可以選擇不同的顏色來匹配自家裝修風格。
總體而言,Google Home的表現并不十分完美。愛的人十分愛,說它是“Game Changer”;不喜歡的人還是不喜歡,只當它是智能時代曇花一現的玩具。誰也不能主觀斷定 Google Home 前景如何,畢竟為它投票的,是需求各異、變化萬千的用戶。
- 上一篇:勁爆!砍掉三家代理,TI未來之路 2019/10/31
- 下一篇:智能音箱最大的敵人,你知道是誰嗎? 2017/8/7